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小鎮醫生的美麗與哀愁—林浩建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6-03-15

瀏覽數 19,550+

小鎮醫生的美麗與哀愁—林浩建
 

本文出自 1996 / 4月號雜誌 施振榮 懂輸的贏家

三層樓高的桃園縣新屋鄉衛生所,落成那一年,現任的衛生所主任林浩健正好考進台灣大學醫學系。那時他完全沒有想到,學醫原來那麼辛苦、封閉。

當林浩健十五年前考上台大醫科時,興奮不已,那是丙組學生最高成就的象徵。平常很少生病,對醫生這行也沒什麼概念,只是外祖父曾是日本時代的公醫,很受尊敬,林浩健就這樣跟隨外祖父的腳步,做了醫生。

事隔多年,微胖的身軀坐在只有兩張桌子的主任辦公室裡,三十出頭的林浩健,學醫過程記憶仍清晰如昨。

「醫學院生活是快樂痛苦的交錯,」林浩健總結。醫學院七年比其他學院還要辛苦,要背一大堆英文專有名詞,課業繁重,同學幾乎不參加醫學院以外的社團。

大學前四年他死背基礎醫學知識,到大四,他就已經確定要走當時新興的家庭醫學科,想從心理、生理、社會各層面,給病人全面性的照顧。

重複所有醫學生的道路,林浩健大五首度穿上白袍實習,第一站被分到台大醫院腸胃內科。老師指定他挑一個病例,報告該如何診斷、處置。這是他第一次能主動拿病歷書來看,很多專有名詞他不懂,對電腦斷層資料也是一頭霧水,他只好死背主治醫師寫的病歷結果,「當時我很掙扎,因為我認為學醫不應該是這樣死背結果……。」做醫生近六年的他坦承。

化熱忱為動力

另一方面,醫學教育也讓他困惑,醫學院老師不喜歡講授很普通的病,專挑罕見的病來教學生。林浩健反而認為,應多著墨於一般常見的病,才能治療多數人的疾病。他也在那時決定,以後不要和其他人一樣留在大醫院,而要到基層做醫療工作。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林浩健學到最多臨床醫學技術,是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那四年。在台大醫院,他深深體會醫病溝通的不足,許多主治大夫雖一心想把病治好,卻很少和病人討論病情。有一次,一個罹患早期胃癌的病人,一直向他詢問病情,雖然老師囑咐他不可透露太多,經不起病人一再懇求,他還是向病人坦白,病人很感激他,還寫卡片謝謝他。

當住院醫師時,他也強烈感受到醫院倫理的壓力,「挑戰老師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要被迫離開醫院。」林浩健強調,師徒倫理是醫學院最大的禁忌。他也知道有些老師收病人紅包,一些同學畢業也利用醫學專業逃避兵役,在他看來,這些都是「醫德問題」。

人口四萬多、以客籍為主的新屋鄉,目前只有十幾個醫生。也是中壢客家人的林浩健,每天要看八十幾個病人,替民眾治治感冒,最嚴重的就是皮膚疹、過敏等。

來衛生所兩年,他也不時留意登革熱、日本腦炎等各種季節性流行病,「先醫醫小病,行有餘力再研究公共醫學。」除了月入十五萬的誘人薪水,對醫學的熱忱,更是讓林浩健持續待在基層行醫的動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