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理位置是東亞門戶,就跟荷蘭位於歐洲大陸的門戶一樣,都具備運籌中心的先天優勢。
荷蘭早已是名符其實的歐洲大陸門戶。阿姆斯特丹旁的史基浦機場,是歐洲最大轉運站之一,每年約6000萬旅客進出。鹿特丹則是歐洲最大港口。其他地區的貨物與人流,若要從歐洲大陸進出,首選經常是荷蘭。
台灣本來也具備這種條件。1990年代欲發展亞太營運中心時,主政者心中一定有荷蘭模式。
約八年前,因應全球物流與人流增加,空中運輸量大增,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推動桃園航空城,心中的典範城市也是史基浦所在的航空城哈勒墨梅爾市(Haarlemmermeer)。那是一個新興城市,已有七個發展區域,共350
公頃。
2007年11月,《遠見雜誌》越洋採訪包括史基浦機場在內的全球五大機場,製作〈全球飆機場〉的封面故事。
台灣喜歡跟荷蘭比的第二個原因是,兩國人口、面積與天然資源貧瘠的狀況,都十分相同。台灣人口2300萬,荷蘭人口1600多萬。台灣3萬6000平方公里,荷蘭4萬1000平方公里。台灣多高山,荷蘭則是1/3在海平面以下,都必須與天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