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走完了第一年。一年中,關心我們的讀者常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個疑問是:「在我們這個社會,世界觀是不是那麼有切身關係?」
的確,要推廣「世界觀」,是一條漫長而又艱苦的路程。在已走過的路上,我們曾透過直接採訪,做了「韓國專輯」和各種越洋專訪;運用外文資料,製作了「透視蘇俄人」和定期洲際報導;在世界各地的特約撰述提供了現場精闢的分析。
與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簽約,給我們獨家譯載這本世界一流雜誌精彩文章的權利;也與國外的SIPA簽約,每月獲得百張以上的新聞圖片,讓讀者看到全世界發生的大事真象。
「世界觀」儘管抽象,世界大事儘管遙遠,但缺少這些,漠視這些,就會阻礙我們社會的進步。
在本期十六頁周年特別製作中,我們以三十六張圖片來描繪世界這一年來的變遷,也印證一年前「遠見」創刊詞中所提到的:「如果我們沒有現代的國際知識,我們就無法避免因無知而帶來的錯誤;如果我們沒有遠見,我們也無法避免因短視而帶來的傷害。」
「遠見」是政論性雜誌?
讀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遠見」是不是一本政論性雜誌?」
答案是否定的。「遠見」不是一本政論性雜誌,「遠見」所討論的問題,是這個社會與國家每一份子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過去一年中,我們嘗試以客觀、公正而理性的「中間的聲音」,來討論「報禁開放」、「變局中的行政院長」、「看群眾、析運動」以及「歸鄉結、移民夢」等大家關心的事件。
本期主題「省籍是問題?」在解開一個似是而非、與大家前途切身相關的謎題。
當一些反對黨人士與民意代表毫無保留的直指省籍是「問題」時,一般民眾在生活、觀念上是否真有這種感覺呢?當政府首長強調用人無省籍之分時,實際狀況又如何?「二二八事件」的悲劇真是那麼無法化解嗎?
受訪的專家學者做了縱向的歷史分析,和橫向的地理比較;受訪的一般民眾呈現了生活、觀念、經濟和文化上的實貌。
在每三個受訪民眾就有一人的家庭有「與外(本)省人通婚」的現狀下;在九五%受訪者認為工作不受省籍影響的情況下,大家一致的看法是:未來要在民主、公平原則下,「淡化」省籍之分。
如果「省籍矛盾」被政治化,評論家方回擔心:「這種盲目頂多滿足了少數人一時的政治利益,一旦搞翻,把中共引來的話,全體人民將一起遭殃。」
「中共會以武力犯台嗎?」這是具有影響力的美國傳統基金會在今年初所做的詳細研究報告,本刊特別摘譯,一次刊出。
探討中國人關心的課題
這是繼「獨立宮檔案」之後,選譯的重要資料,在提醒讀者具備高度的警覺性。並邀請戰略專家東華、立委簡又新和康寧祥提出評論。
更難得的是,前美國駐北大西洋公約大使艾布夏爾正好來台,本刊訪問這位戰略專家時,他提到:「壓力和衝突的局勢,對中華民國和中共都是有害無益。」
近來,政治不安定對全國人民有害無益的實例是韓國。
「黨爭與朝野對立,使我們損失了多少人才,浪費了多少時間,更失去了多少國家民族發展的良機。」這是韓國第一大企業三星集團負責人李秉吉一段語重心長的話。
三星集團,是一九八五年世界排名第二十三大的企業,其營業額比我國最大的民營企業高出三倍以上。領導人李秉吉就是靠「人才第一」和「沒有企業,就沒有國家;沒有國家,更不可能有企業」的理念,創造出這個韓國的經濟奇蹟。
從未接受過中文媒體訪問,上一次出現在華盛頓郵報和新聞週刊上,還是五年前的事;今年五月下旬,李秉吉在漢城與高希均教授做了一次長談。本期「跨國報導」對這位企業巨人、他的「富國論」和人才訓練中心,有十一頁詳細的報導。
面對未來,拓展中國人的「世界觀」,秉持「中間的聲音」,來討論中國人共同關心的問題,仍將是「遠見」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