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企業策略規畫的方式來計畫亞太營運中心,首先要回答下列問題(以媒體中心為例):
亞太媒體中心是什麼?附加價值在哪裡?做什麼節目?特色是什麼?客戶是誰?售後服務的內容?競爭對手是誰?從資金、土地、人才、技術、創意、通路、品牌等資源來看,哪些部分本地可以提供?哪些部分必須借助國外?然後,具體的策略是什麼?
缺乏人才的訓練培養
以上問題,在這項計畫中有沒有得到解答,已經無庸多做辯論。和企業策略規畫一樣,如果目標是「提供高品質產品」、「提高形象」等空泛的字眼,這只能算是作文比賽,稱不上策略。
特別是公共政策,因為牽涉到的價值判斷比企業多許多,必須要釐清這些問題,策略的選擇才會有標準,才能夠檢討各種目標的取捨(例如,全民健保要優先照顧老人或是窮人),是否吻合國家的目標與追求的價值。
其次,六大中心計畫「決策的主體」不明顯,究竟是行政院、經建會還是其他相關部會?雖然是經建會在負責推動,但其他部會不見得配合得很好(例如土地、電力的問題)。這就好像一個公司各部門都有一套想法,決策權不集中,大家各行其是,也無法有效追蹤和考核策略執行的效果。
策略的目的之一,是改善內部行動與資源分配的效率,策略明確、事權統一,各部門才能產生一致方向,並負起相對的責任,如果說,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無法對各部會產生行動指導,對預算分配也缺乏作用的話,它的意義其實相當有限。
其實,以上這些現象,並非只有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才發生,歸根結柢,台灣公共政策缺乏策略規畫,是因為沒有進行這方面人才的訓練與培養。反觀新加坡政府早在十年前,就不斷提供官員這方面訓練課程,而成效也已經是舉世所見。
企業之所以重視策略規畫,是因為他們面對競爭壓力,若是不能創新、改善,結果就會被淘汰。對於政府而言,壓力不像企業那麼明顯迫切,但若從國家競爭力來考量,就不得不導人道方面的思考方式,
所以,亞太營運中心未來應該如何進行?我想,關鍵還是要重新審視:亞太營運中心是什麼?附加價值在哪裡?……
(林文玲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