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大學紛紛開課,今年剛成立的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收了一百多位學生。開學典禮上,依循古禮的校長上香、敬獻先師、授簡和學生奉戒尺,十分莊嚴肅穆。
座落嘉義大林的校址,破天荒在十個月內完工;為了準備開學,老師們沒有回家過中秋,佛光山的法師和弟子們都去幫忙。創辦人星雲法師決定不收學費,在和學生初次談話中,他提醒同學:「到了這裡,千萬不要讓你們的父母掛心掛念。」
從私墊式的教室,到敬師奉尺,到對學生的照顧和說話,呈顯的是一種中國式的教育。--身教、言教。這使人想起最近重新出版的「愛的教育」一書中,父親利用書信教導孩子「學習是什麼?」、「愛國是什麼?」
當書中主角安利柯的父親發現兒子不想上學時,他寫了一封信給孩子:「世界上無論是誰,沒有一個不在學習的。很多人工作了一天,晚上還不是有人到學校去上課;也有一些媽媽們學插花、學烹飪;軍人們出操演習了一天,回到營裹還不是要讀書?就是盲人和聾啞者也在學習種種的技能……。」
「每天早晨去上學的時候,你要這樣想;此刻,在這個城市裡,有三萬個小朋友和我一樣,都正在上學的途中。同時,世界各地也有成千上萬的小朋友都正在上學途中。」
父親也告訴孩子,他為什麼要愛他的國家--義大利。
「因為我母親是義大利人,我流著的血是義大利人的血,因為我祖先的墳墓在義大利,我所說的話、所讀的書都是義大利文……在我周遭一切美麗的大自然,以及所見、所愛、所崇拜的都是義大利東西……。」
「這種對自己國家說不出的感情,你現在也許不能全然理解,但是等你將來長大,自然就會知道了。」這本原名為「心」的義大利著作,出版至今一百一十年,它傳播的教育精神已超越了時間與空間。
新世紀的教育精神
教育,實在是人類共同的成長基礎,如果方向正確,人類的真、善、美資質得以發揚提升,世界的和諧進步就易達成。
面對新一世紀的急遽變化,教育擔負的責任就更大了,除了基本的「為人教育」,更要增加應付外在環境變佔的「能力教育」。
被IMD評估最具競爭力的美國,近年來不斷呼籲教育改革,要培養更具競爭力的人才。今年三月,全美州長們邀請四十四位大企業最高主管,參加在紐約為期兩天的全國教育高峰會議。
包括IBM、AT&T、柯達、波音、寶鹼公司的總裁們一致認為:學校教育標準要更高、對老師要求要更嚴。他們說:「高標準是企業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死關鍵,我們必須強力要求!」
美國企業界如此介入教育,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它反映出企業界對現有教育制度下養成的人才不滿意,認為他們無法應付資訊社會下的全球競爭。
在全球競爭中,西方國家開始注意到東亞國家的興起,尤其是四小龍,是由於他們的教育制度下,學生的數學和科學能力超過西方。
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指出,「重視教育是東亞國家成功的共同特點」。其中南韓與台灣的學生數學與科學成績居全球之冠。
文章中分析,凡是重視初級教育的國家,其經濟力通常高過只重視高等菁英教育的國家;教育普及和義務教育延長,功不可沒。
這其是一個弔詭與謎團,有人比喻台灣的教育,造就了一批現代人「成功了卻不快樂」;而西方教育,過程很快樂,但在競爭結果上可能不成功。到底我們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歷經兩年研討,由最高研究機構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領軍的教改方案就要出爐。根據教改藍圖,新世代的教育,就是要使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快樂」,在末來競爭中「成功」。(見五四頁)
我們真正期待未來的一代,能夠既快樂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