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台灣推展亞太營運中心計書一樣,宏碁在十年前進行「龍騰國際」,也是為了要加速國際化的腳步。前者因國內政治環境丕變而產生障礙,龍騰計畫也是一推出就遭逢產業革命而受挫。
計畫推動有困難,國際化卻不能放棄(否則,宏碁今天不會成為世界個人電腦第七大品牌)。在我的經驗裡,當策略推不動,一定要調整一下再出發。任務太複雜,可以精簡;踢到鐵板,可以迂迴,但是絕不能蠻幹,就算換湯不換藥,換換「氣(士氣和氣勢)」多少也會有收穫。
要調整策略,就要先檢討哪裡出問題。首先,從策略的定位來說,政府將這項計畫視為創新的遠見,但事實上,它並不是什麼遠見,是不得不如此。台灣非國際化不能發展,如果不想當人家的附庸,就只能成為中心。國家有遠景當然是對的,但這項計畫其實是很迫切的,定位太過高遠,反而讓大眾誤以為政府又在喊口號。
其次,策略的推動,應該訴求內部對策略產生興趣、樂於瞭解,才能形成共識。而這項計畫的循環式思維是;吸引外資、促使投資環境改善、國內企業連帶受惠,於是,政府和顧問公司花了很大的力氣,到海外向跨國企業促銷這項計畫,內部訴求被置於次要角色,所以就產生一個相當矛盾的現象;多數國人都肯定這項計畫,但對具體內容卻一知半解。
例如電信三法在立法院的一波三折,就是因為大家對計畫沒興趣也不瞭解。如果政府清楚地讓大家知道它將有多少商機、降低多少成本,利益團體自然就出現。但是,今天對這個議題最感興趣的人,卻是政治人物,因為可以作為爭取政治資源的籌碼。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企業早已脫離為人打工的階段,把台灣界定為外商到大陸發展的跳板,難道台灣企業不需要到大陸發展?如果我們將優先順序設定為協助國內企業國際化,改善投資環境之後,外商也會自動上門,既能形成內部共識,又能吸引外資,更是一舉兩得。
第三,計畫廣及六大中心,太過複雜,不但「招牌」不鮮明,不利於溝通,在有限的資源之下,推展起來也倍多力分。
我始終認為應有一個龍頭,也就是高科技製造和研展中心,因為科技業完整具備台灣競爭優勢當中的前三項--科技水準、人力素質和產業網路(根據聯合報調查),而其他的中心都只擁有其中一兩項。能夠將它做好,電信、金融等其他領域必然要配合改善,其他的中心也能水到渠成。
建立策略推動的環境
因此,我認為政府未來應該將六大中心,根據既有基礎與互相帶動效果,分成三個優先順序等級,集中資源在一兩個中心的計畫,就好比尖頭錐子總是比較容易突破障礙一般。
此外,雖然目前修改法令在立法院踢到鐵板,但總有些不需要修法的工作,何妨先著手進行。其實政府如果反過來想,沒有給立委足夠的信心,有什麼道理要他們憑空支持你?若能夠先做出一點成績,適時宣傳戰果,修改法案師出有名,大眾便會給立委壓力,立委配合的誘因自然產生。
對宏碁而言,我們創造了一個有利於策略推動的基礎環境,就是利益共同體,由於多數的員工都是股東,因為所有權共同擁有,同仁才能產生執行策略的動力。這套制度並非僅適用企業,新加坡政府對官員也有類似措施(以國民所得為計算基礎發放獎金)。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決策者對策略成敗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但要凝聚向心力,調整行進方式與速度,更要建立策略推動的環境。
策略一時受挫,不表示全然不可行,例如,宏碁要推動「2lin21(到二十一世紀有二十一家聯屬企業在全球股票上市)」,原本希望在台灣起步,但是明碁與宏碁科技的上市案初期進展並不順利,我們就讓宏碁國際在新加坡上市,照樣發動策略。
策略遭遇問題,就該去解決問題,推諉與埋怨不但無濟於事,瘡疤愈挖愈深,反而無力拓展工作。
(林文玲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