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方最初號稱的「跨世紀大行動」,到媒體新封的「自救工程」,都讓亞太營運中心計畫顯得龐大與沈重。
從一九九三年二月經濟部推動外商策略聯盟開始,亞太營運中心這個名稱逐漸叫開,去年年初,經建會成立專責部門--亞太營運中心協調中心(簡稱「亞協」),計畫正式地全面推展。
起步最早的經濟部,繼續鬆綁外人投資的審核手續;交通部繼調降電信費率之後,又在北中南三大都會開放第二代無線電話業務(CT2);財政部也推動通關業務的自動化。
然而,計畫雖略有斬獲,但在擾攘的選舉熱季、兩岸僵持的政治氣氛中,計畫進度艱難而遲緩。
五月,直航的階段性權宜之計境外轉運中心,在中共抵制之下觸礁;修改法令進度在往後順延半年的情況下,仍然落後許多;跨國企業到鄰國設立營運中心的消息頻傳,而與經濟部簽訂策略聯盟的外商,實際投資行動卻多顯觀望;金融弊案連連,使金融中心計畫迭遭國人冷嘲熱諷;最後,向民間借將而來的亞協主任劉紹樑,終究選擇去職。
從有限資源中出發
最引起議論的,是開放電信自由化的「電信三法」(包括「電信法」、「電信總局組織條例」、「中華電信公司組織條例」),在電信局員工的抗議之下,這項攸關全民通訊效率與成本的法案,在立法院幾度遭到杯葛,最後雖然草草過關,但過程中,企業界與社會大眾卻幾乎採完全置之事外的態度。
弔詭的是,根據調查,台灣八成以上的企業主對此計畫都表示支持,但卻有半數不瞭解計畫,有切身利害的工商界尚且如此,遑論一般大眾。「跨世紀大行動」推展經年,最大的問題竟是最基本的問題;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究竟是什麼?
政府賦予計畫的總體目標,是「貨物、人、資金、資訊自由流通的環境」,其實就是持續以往的國際化、自由化,來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這並不是台灣「獨門密招」,當李光耀帶頭響亮宣示「二000年新加坡無限發展」;馬來西亞人自豪於「二0二0宏願計畫」;菲律賓政府到處促銷蘇比克灣特區,台灣雖然沒有自外於這場亞洲國家的策略競賽,卻為何未如鄰近諸國這般,讓整太營運中心成為全民熱烈參與的運動?
持悲觀論點的人認為,兩岸關係持續緊繃、政府效率低落,要成為亞太中心無異緣木求魚。但換個角度想,台灣企業在國際打拚,不也是從有限資源與處處碰壁中出發?借鏡企業策略規畫的經驗,或可為這項計畫尋找可著力與改善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