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綱教育改革大任的李遠哲,最近奔波各地,大力鼓吹「全人教育」。
在他的心目中,學生沒有被聯考壓力整得精疲力盡,能夠常看課外書,具有遠見;身體健康、活潑快樂;老師講授倫理,學生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將來長大,才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全人」。
「全人教育」幾乎是稍具良知教育者共有的理想。
早在四、五年前,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就體認「全人格教育」的重要,首在大學開設倫理課程。
近日,一位明星中學的數學名師投書報紙,道出教學時內心的掙扎:「該不該利用這非常有限的時間,告訴學生這幾年正處科學界矚目的新範疇--混沌(CHAOS)統計學到底在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地位?物理頑童費曼又是怎麼有意思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這樣的掙扎又豈止是老師?受過聯招洗禮的父母,總揮不掉那個夢魘;走過傳統教育的精英,總對體制不滿意。正如教育部長郭為藩在「教育改革的省思」一書中所說:「教育改革幾乎成為一種口頭禪!」
一提到教育改革,人們會毫不思索地將手指向制度,指向老師,卻絕不指回自己--這個造成教育環境的一員。
打開報紙,觸目驚心:每四個罪犯中就有一個是少年,他們八成出自小康家庭;十二歲的小女孩陪酒、陪宿,她並不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卻十足地反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打開電視,場面火爆;砂石車硬阻高速公路,一股霸氣,違法也理直氣壯;同是林氏鄉親,為了表態討好,口出「惡心論」,甚至「大義滅親」,令人生悲。
透過媒體看到的這個社會,直覺的反應是人性被扭曲了,不講「誠信」、「西瓜靠大邊」、「不要性騷擾,只要性高潮」……。
更扭曲的是,道德不值、黑白不分。為了保自己富貴,不惜盜先人屍骨;昔日黑道老大,政壇漂白一番,就成為今日的民意代言英雄。
自我務實的新人類
如果教育是種樹,社會大環境就是土壤與氣候,長植在這塊時代之土上的新人類自然是不同的。(見一三四頁)
他們「懷疑別人,相信自己」,蕭新煌教授分析新人類說。
根據本刊對十五到三十歲的一群人所做的調查也發現:他們相信「人性是自私的」占九成;他們崇拜自己(一四.二%)超過崇拜政治人物(占八%)和明星(占八.八%)。
「以前是愛拚才會贏,新人類是會贏才愛拚。」反映出新世代的務實和自我。
這種務實在政治觀上也不例外。
一位大學生明言對國民黨深惡痛絕,但還是要投票給國民黨,因為他的父親在政府當官,「如果國民黨輸了,那誰給我錢買車、買電腦?」
新人類也不再服從上尊下卑的工作倫理,從前主管是員工學習的典範,現在則是「觀察、挑戰」的對象。「看看他憑什麼帶我?他有什麼條件?我有沒有可能取代他?」一位新世代用睥睨的眼光瞅視上司。
多年在國外的李遠哲,回國後對教育的了解愈多,感觸愈深,是相當可以理解的。他對「全人教育」的力倡,正如那位高中老師期望:在上課時偶爾「混沌」一下,談談歐幾里德、費曼、貝多芬;也許有一天真有一位台灣本土的年輕奇才誕生,不必飄洋過海,受教異地。
這樣的本土奇才如何能誕生?
看看最近訪台的物理大師葛爾曼(Murray Gell-Mann)的成長故事和演講,或許就更清晰(見九0頁)。
這位發現「夸克」的諾貝爾獎得主,從小就和哥哥一起賞鳥、收集昆蟲,甚至研究占埃及楔形文字;十五歲申請耶魯大學時,最想念的是考古或語言學;他念物理唯一的動機只是想「了解大自然法則」。
他懂得八國語言;演講談的是「創意思考」;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和太太瑪莎結婚」。
在人性上,他是凡人;在知識上,他是全人。
「要得到一個新觀念,最重要的是懂得揚棄,愛因斯坦就是揚棄過去絕對空間與時問的舊觀念,才能提出相對論。」葛爾曼談的創意思考,對自全人教育」能不能有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