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省思九七效應

編者的話

溫曼英
user

溫曼英

1994-02-15

瀏覽數 10,850+

省思九七效應
 

本文出自 1994 / 3月號雜誌 第093期遠見雜誌

九0年代的香港隨著九七大限逼近.而不斷展現變貌。在回歸共產社會祖國的陰影下,香港的人才與錢財均曾大量流失.後又被太平洋盆地邊緣無可抗拒的經濟力吸引,人、財回潮,委身於險中求勝。

兩年前,本刊曾派編輯群實地探訪香港的九七效應,發現回潮的人、財對未來港人治港的前景多表樂觀.曾經瀰漫一時的共黨恐懼症逐漸消散,放眼皆是的歌舞昇平,成功地掩飾了躲在社會各角落的惶惑與不安。

然而,兩年後再探香港,卻是景象依舊,人事已非。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本刊駐港特派員李慧菊,用一年的生活經驗親身體嘗香港社會的制度與文化,更一幕幕目睹了九七日近,末代港督彭定康與中共折衝的歷程:「政治局面的變化簡直難以逆料,」她指出:「直到目前才一步步愈看愈清楚。」

冷漠無奈 

李慧菊尤其深為所感的是,對自己的命運始終沒有發言權的香港,在後過渡期所流露的冷漠、短視與無奈。

勤奮的港仔以近一世紀的時間,在堅硬的花崗岩上創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經濟奇蹟,然而,當大限一到,仍得把所生的金蛋雙手奉給主人。身為宗主國的中共,面對挑戰其地位的英方,姿態格外高舛而強硬。冷眼觀戰的港人挫折之餘,已是表明看破者多,奮力抗爭者少。

不管未久的將來究竟能否爭取到較多的實質民主、新聞自由,能否排拒中共如影隨形般的貪污、腐敗,注定在悲劇中軋上一角的香港人心目中真正的希望,乃是寄託在比鄰的珠江三角洲持續的改革、開放與繁榮,使香港能蒙獲實利上。

而雖僅一水之隔,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香港曾是購物天堂,現則為使用頻繁的轉口站、吃的樂園……,地位既近又遠;但至於為什麼要瞭解香港?恐怕官方和民間都仍不十分首肯其必要性。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不爭的事實是,面對香港即將被中共收回的現實,政府一直沒有大格局的思考與布置,總惟恐太積極參與,將來血本無歸。因此,旁觀者不禁焦灼地問:台灣似乎還沒有意識到要處理港台關係?而我方駐港最高代表--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黎昌意亦坦承,「經過長久的溝通,台北的態度在變,但這是艘大油輪,要轉變需要很多時間……。」

時間不留情。在中英關係透過協商而不斷調整、重畫的過程中,究竟已為港台關係或中台關係留下什麼樣的注腳?本刊駐港特派員李慧菊意味深長地點出,「它提供了更多的角度,來讓我們認識共產黨的戰略」。

側寫中共 


本期封面主題「大限香港,殷鑑台灣--回歸的代價,一方面固然是在透視香港的世紀末情勢,另方面,則兼而側寫了中共的「主人面孔」。中共素為台灣的心腹大患,新加坡強人李光耀曾提醒港府核心分子,「必須對共黨官員的想法,有深刻、幾近於直覺的瞭解」,備受中共解放威脅的台灣當局,又何嘗不應如此?

令人憂慮的是,無論是交手經驗豐富的香港人,或是敢說真話的共產黨員,近年來對台灣的評價皆為「太不瞭解共產黨」、「認知和判斷過於主觀」……。

後過渡期的香港,正是台灣的一面鏡子;能否從中獲取教訓,不僅考驗當政者的智慧,亦是每一位台灣子民所應省思的課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