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週年演講會上。「「遠見」辦了才四年?好像很久了!」本刊法律顧問陳長文的話,似乎道出了此刻編輯們的心情。
四年好像很久,是因為台灣這四年,「比任何時期變化都大,」國策顧問趙耀東回憶經歷過的時代,「連抗戰時期都比不上現在。」
四年前,當我們要以專業嚴謹的態度,辦一本給現代中國人看的整合性雜誌時,一些關心的朋友有點為雜誌的定位擔心。
四年後,頗受廣告界重視的SRT全省閱讀率調查,證實「遠見」的閱讀率超過許多專業性雜誌,每個月有六十萬人看「遠見」。
當初我們選擇這樣一條較難的路--整合性--來走,是深深感覺「在台灣教育制度下成長的人,視野似乎比較窄,本位主義較濃;只看到自己這一行,只關心自己這一群人。
走過的路
回望四年走過的路,艱辛,卻具挑戰。
--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以三十頁篇幅,探討當時極敏感的報禁問題;二月五日,俞國華院長宣布考慮解除報禁。
「不可否認,遠見的文章是有些影響,」當時的國民黨副秘書長宋楚瑜向採訪人士透露。
--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蔣經國總統打破慣例,接受「遠見」獨家專訪;七十七年二月十三日,經國先生辭世。
--民國七十六年六月,「歸鄉結、移民夢」主題,探討兩岸的複雜情結;當年十一月二日,政府宣布開放赴大陸探親。
--民國七十七年六月,第一個訪問到郝柏村總長;今年六月一日,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
--民國七十七年六月,第一個全面採訪大陸的專輯出刊;編輯們帶回了方勵之、聶衛平的採訪,也帶回了「河殤」錄影帶,與讀者共賞。
--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長征以色列,出版「以色列專輯」,是第一組到以色列採訪的中國記者。
再遊大陸
兩年前的此時,「遠見」做了第一次「大陸專輯」;一年前的此刻,引起世人矚目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
六月,對「遠見」的意義特別不同。它是誕生時刻,也是再衝刺的時刻。今年,編輯群再訪大陸,完成「中國旅遊專輯」。
「六四」週年的北京,氣氛奇特。
「一切為亞運」的動作展開,到處都設捐錢箱,讓老百姓一分一毛的捐。
知識分子對「六四」的「交待」,一年了,還沒結東。一些市民正用「六四」接受傷學生的木板車,來拉普通客賺錢。
遠離政治中心,自由和民主就更不在腦海中成形了。
訪客問一位東北司機,「覺得做中國人驕傲嗎?」蹲在地上的他,抬頭反問「「你問這話,不是太高調了嗎?」
瀋陽的女青年搞不清「六四」的真相,海外親戚打來的電話說了一點,對外來的消息不知如何接受,她只道「「也許十年、二十年後才知道真相吧!」
真相或許一般人不清楚,但大家確知的一點是:大批外國觀光客不見了。
各地花大錢蓋的觀光旅館,住房率一落千丈。去年八月,西安一家旅館七百個房間,只住了二十個旅客。
十個中有七個台灣客
過了不久,新的旅客湧進--台灣旅行團。現在,大疆南北一走,台灣同胞總是擦肩而過,「十個中總有七個吧!」一位大陸旅遊業者說。
敦煌旅館內,一位七十歲老阿公對我們編輯說:「好玩是好玩,累死了;我們但還到過內蒙!」就連沙漠中的月牙泉、中蘇邊界的黑河,也是一團接一團的台灣客。
比起第一次做大陸專輯,這次的人數更多,五名編輯和四名攝影;心情更緊張,因為要走更偏遠的路。
獨自旅行大陸六個月,走了五萬公里的梁丹丰形容:「中國大陸旅遊,是我了解最困難的一個地方,」一枝畫筆走六十多個國家的她,幾乎把編輯們嚇壞了。
訪大陸兵分四路,一組走東北,寫下「關外風情」;一組走陝甘,寫下「絲路故都」;一組走新疆,寫下「漠原奇歌」;一組走江浙,寫下「江南水鄉」。
另外一組人,跑遍台灣臨近的四個離島--金門、澎湖、蘭嶼和綠島,寫下「離島情懷」。
走荒漠的編輯,有人一天吞下一瓶保濟丸,有人用絕食治腹瀉。兩位編輯因不知情靠近禁區(邊境或軍事要地),而被叫進公安局問話。
經歷過驚險質問,踏過歷史的痕跡,吃過原始野味,看過奇景美物,編輯們都說:「好玩,下次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