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黨爭奪地方政權的選戰熱度逐日升高,本刊政治組採訪編輯在攝影鏡頭的見證下,穿越北、中、南部各縣市,觀察披掛彩帶的候選人如何傾盡資源,爭取服務鄉梓的機會。
然而,編輯們所深刻感受到的,是許多候選人似乎只在為名位、己利衝鋒陷陣,對於一朝掌握權柄後,便必須嚴肅面對的地方自治法案,竟不是「不瞭解」,就是「不關心、沒興趣」。
目前省縣自治法草案尚在立法院待審,一旦通過.縣市不僅可以自行立法,更有辦事業、設銀行的權利;不難想見,各地方與中央的互動空間勢將重新調整。儘管對地方自治深思熟慮的受訪者稀有雜尋,本期的特別企畫專題裡,林蔭庭和林志恆仍以宏觀的角度.為讀者深入剖析了地方版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選舉戰果的利害攸關重大,除了使候選人汲汲於眼前的勝算,不能高瞻遠矚審視議題外,更陷台灣於暗箭、流彈穿梭的烏煙瘴氣中。如果加上原本就已令人不堪的劣質交通與空氣……對現實生活厭膩不滿的民眾,想必愈來愈多。
自謀淨土
不過,古代禪師說得清亮: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生活在惡化的環境、俗氣的酬酢、無盡的追逐下的現代人,能不能夠以一顆堅定的心志,轉境,而不為外境所轉?
本期的封面故事:生涯出走--尋覓心靈桃花源,便是採訪了這樣一群自謀淨土的生活藝術家。他們勇於築夢,藉夢重生;敢於割捨,藉捨獲得……。而不論是在台灣或其他國土,他們正共享著遠離繁華虛浮、回歸簡樸自然的人生境界。
在台灣的花東,資深編輯楊孟瑜挖掘到由台北接踵遷來的各類文人、雅士。有人揮別了以往「擎著灌頂的壓力工作到傍晚,再喝酒喝得爛醉直到深夜」的日子,選擇面對透明的陽光和無礙的空間重新開始;有人則反思眾多社會沈病皆出自無盡的貪慾,希望以離群索居來服務社會,以走出都市來提醒都市。
初入燈火早熄的山海幽境,過慣嚐雜生活的人難免不適。敏感的作家登時深覺,那種靜,幾乎要把人拆開來;隨即則捫心自問:「我真的要住下去?真的能放下都市裡的一切?」然而安定心神後,新的體驗便連綿不絕地衍生了,諸如:視野不再被高樓大廈擋住,斷事果真較富遠見、倘律在大自然懷抱裡,不再矯飾的感情流露得格外豐沛而自然……。
心嚮往之
環顧他邦,把這種安分守己、無欲無求的生活過得淋漓盡致,並因此舉世知名的,首推英國作家彼德.梅爾。他在人生盛年放棄高薪、高職、名車以及上流社交圈,偕妻、犬蟄居法國山野,並忠實記錄下所思所見所聞所感,輯成「山居歲月」一書。
令人驚訝的是,山居歲月竟無分國界地撩起都市人「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情懷,不僅原書被翻譯成十數種文字,更有相關的書冊、影集問世,儼然蔚為「回歸」風潮。
大隱隱於市。不管能否有因緣走進山居歲月中的桃花源境,本期封面故事要和讀者分享的菁華訊息是,保有厚實、浪漫的山海心情,永可操之在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