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新聞界的新挑戰

總編輯的話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1989-04-15

瀏覽數 12,450+

新聞界的新挑戰
 

本文出自 1989 / 5月號雜誌 台灣出擊!偉大的、神祕的總統府

台灣的新聞界,從來沒有過這麼大的權力:

--「亞銀」、「中華體操隊」到北京開會、比賽,記者是最有權看到全程發展的。

--李總統訪問新加坡,要特別安排早餐會、記者會,先與新聞界溝通。

中國的新聞史上,也從來沒有這麼多受過完整新聞教育的人才:

--四十年來,大學中新聞教育未曾斷過;不少人還赴歐美研修最先進的傳播學理。

--報紙、電視、雜誌用重金延攬專業人才,不遺餘力。

可惜的是,權力加上人才,卻未必能與品質畫上等號。「報禁開放的第一波是人才大流通,第二波是權力大迷失。」一位資深新聞從業員觀察媒體競爭後有感而發。

在「婦女與傳播媒介研討會」上,曾是我國第一位公營報紙女社長的黃肇珩說:「媒體的力量真是太大了,大到大大小小的事它都可以做,」媒體可以司法審判、可以組閣、可以炒股票、炒知名度……。

「四不」現象 

有人戲言,報禁開放後,增加了許多新聞版面,但「都不如增加了炒新聞的版面」來得重要。

「炒新聞」成了今天媒體競爭最大的利器:立法院吵架可以成整版新聞;許曉丹脫衣可以做頭條新聞;官員內鬥也可以大篇幅描繪。

這樣的炒作產生了一些結果:

--好人、壞人分不清楚。好人常被冤枉成壞人,壞人常被塑造成好人。

--大新聞、小新聞分不清楚。凡是被炒起來的,小新聞可以變成大新聞;凡是未被炒起來的,大事可以化小事。

--正常與反常分不清楚。依照「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原則,凡是炒作的,大多是反常現象;但反常多了,似乎也變成正常了。

--整體與個體分不清楚。記者看到的「點」,可以炒成「面」。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擔任聯合報總編輯十七年的張作錦,在海外冷眼看國內新聞界,感慨地指出媒體處理新聞的「四不」現象:

(一)寧大不小:怕新聞做小了會吃虧。

(二)寧信不疑:輕信新聞,輕率發表。

(三)寧毀不譽:無人不批,無事不判。

(四)寧熱不冷:在這個凡事狂飆的社會,飆新聞也算時尚。

關心新聞界的人士,著急這種現象的反彈,「會使最需要被信任的力量,變成不值得信任」;觀察深入的新聞界人士,急於在這些亂象中探出因由,「媒體和記者認不清自己的角色才是關鍵。」在一群從事新聞教育者中,有人一語中的。

新聞傳播理論中提到「媒體是社會公器」,它不應屬於任何政黨、團體或個人。它的獨立超然性,是維持客觀公正的公信力不可缺少的支柱。

在這樣體制中工作的記者,自然也絕不是一個「社會運動者」或「政治參與者」。他應「秉持良心,對社會大眾負責。」新聞教育中對媒體的社會責任有深刻的期許。

腦力密集手工業 


目前的台灣媒體,正擺脫過去的限制、懷柔,進入一個比較有發揮空間的環境,但是殘酷的競爭又迎面而來。

今年三月,當美國「時代雜誌」宣布與華納電影公司合併時,震撼了全球新聞界。這個合併反映出,今天的大眾傳播業可能是一個相當艱鉅的行業。它的成本大、風險高、市場有限。

「一份報紙、一部電影,無論它有十個讀者或一千萬個讀者,它的成本是一樣的。」澳洲籍傳播巨人梅鐸曾經這樣分析。

自立早報社長吳豐山也形容報紙這個行業,「是腦力密集的手工業」。

不論從商業角度來看,新聞事業是多麼艱苦,任何一個時代,卻都不斷地有人投入。這正代表了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或許多少要帶點傻勁和理想。

正如張作錦引用譚嗣同的詩「我願將身化明月,照君車馬度關河」勉勵新聞界。他說,今天兩岸中國的發展,都到達一個臨界點,雙方何去何從,「還有誰比新聞界更有資格照出一條正確的路來?」

台灣,如何在國際間和風吹起、經濟務實主義抬頭的巨變下,整裝待發,重新出擊?

大陸,如何在「五四」走過漫漫七十年後,再尋回民主與科學,重新追求真理與自由?

這一代的中國新聞界,或許正可以藉此找到自己的定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