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台南火車站附近的財政部南區國稅局,有些人可能會訝異業務的冷清。除了稅務承辦人員,看不到幾個辦事的民眾。
不過,深入了解就會發現,人少,是因為業務效率提高。
在「外僑所得稅申報」櫃台,外籍老師史賓克表示,來台灣工作七年多了,最近兩年到國稅局報稅的速度「快了非常、非常多。」
在資訊化的浪潮洗禮下,過去一向給人作業牛步化的公家機關,也逐步轉換形象,財稅單位是腳步最快的一群,而南區國稅局可說是其中的代表。
在七樓的電子作業科,一群年輕的工作人員,圍在一起討論該局上BBS站的事宜。「我們在網路上的HOMEPAGE快要建好了,民眾即將可以與我們做線上的雙向溝通。」局長王得山表示。另一個大教室中,有關於電子試算表、資料庫系統、主管人員資訊教育等訓練課程表,填滿了教室牆上的白板。南區國稅局旗下從澎湖縣到嘉義縣市的十六個單位,以及一些工商企業派來受訓的人員,單是去年一年就超過了五千人。
現年五十六歲的王得山,形容自己三十歲進當時的賦改會時,才第一次隔著玻璃「瞻仰」全國唯一的一台CDC3300大電腦。面對現在國內資訊化日漸加快的腳步,他形容公務員必須「勉力學習」,否則只有被時代淘汰。
公家機構的一大步
從八十二年十月將稅務應用系統推展上線開始,南區國稅局的六十六項業務,都已經全面網路化。
現在,大小電腦系統的型號,在王得山的口中說得朗朗上口。而辦公室自動化的結果,單單公文管理,一年就可節省近六十個人力。去年九月該局電腦網路傳輸架構完成,局下各單位以電子郵件聯繫業務,預計每年五千多封的E-mail文件,將會取代過去在路上送公文的辦事員。
「資訊網路最大的好處不在節省人力,而是決策因此更效率化、更周延。」走過了稅務工作近三十個年頭的王得山指出。如今所有他管轄單位的稅務資料,因為連線可以做整合分析,「馬上就可以看出哪個單位工作不力了。」
從一個老公務員的眼光來看,他認為資訊時代的公務機關,最大的挑戰是創意。
「我們最常花腦筋的,是怎麼利用資訊工具解決民眾的需要。」他認為,其中的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於創新的想法。
南區國稅局人員相當自豪的一點是,從電腦建置完成迄今,他們已經在正規系統之外,開發出二十九項的應用軟體,提高便民服務。「而且過去半年我們所有業務單位搬家,對外服務都沒有中斷,連一天也沒有當機。」王得山表示。
對於許多早已利用資訊網路多時的民間企業而言,南區國稅局的成就或許還不足以驕傲,不過對於傳統的公家機構,這一小步應該可以算是一大步了。
(孫秀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