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台拉維夫 到莫斯科

總編輯的話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1991-02-15

瀏覽數 10,400+

從台拉維夫 到莫斯科
 

本文出自 1991 / 3月號雜誌 43天深入採訪──蘇聯驚爆前夕

就在一月十五日,一夕之間,我們的媒體都國際化了。

電視上,來自CNN、NHK的影片還不足以代表「中國人的觀點」,各台都派出記者親赴波斯灣現場報導;報紙上,從約旦安曼、以色列台拉維夫發稿的「日記」每天刊載著。

回想一年以前,「遠見」五位編輯赴以色列採訪時,那裡還是一塊迷霧之地,簽證不易、資訊不足。以國新聞局的人在台拉維夫本古里昂機場對我們說:「你們是有史以來第一組到以色列採訪的中國記者。」

「哦,對我來說,你們好像是從月球來的。」一年之後,一位蘇聯重機廠的經理在列寧格勒,也是帶著同樣驚訝,對本刊資深編輯李慧菊說。

比起以色列,蘇聯--這個共產世界的老大哥,自然更像一團謎。

戈巴契夫跨上世界舞台,才把蘇聯人牽出社會主義的帷幕。全世界開始看到蘇聯真切的面貌--大排長龍買食物、集體農場的農夫辛苦終日不過換來起碼溫飽、紅場前無助的帳棚族、地鐵過道裡賣藝的婦女……。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日出刊的時代雜誌上,還登了一張攝影記者用雙手去撥動葉爾欽的嘴角,讓他笑的照片;因為這位現任的俄羅斯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太嚴肅了。這樣的鏡頭更是以前不可思議的。

艱苦驚歎之旅

本期遠見「蘇聯國家專輯」是一個大膽而艱苦的嘗試。打破過去集體採訪的形式,這一次只派出一位文字編輯--李慧菊、一位攝影--許月瑛。

李慧菊是資深編輯,有豐富國際採訪的經驗。她在行前密集研讀、採訪與搜集資料;聯絡行程、安排採訪比想像中困難和捉摸不定得多。

帶著「滿腦袋緊張兮兮的驚歎號、提醒和警告」,拎著「一皮箱泡麵、餅乾糖果、免洗筷子、衛生紙、胃腸藥、感冒藥……」,李慧菊和許月瑛兩位年輕女子踏上這趟「驚歎號之旅」。

先到中國大陸,再進蘇聯;從黑龍江岸到波羅的海邊,一路走過伯力、新西伯利亞、莫斯科、列寧格勒、立陶宛、基輔……,前後近兩個月。

出發約三週後的一天,台北辦公室裡接到她們從列寧格勒打來的電話,要掛失李慧菊的信用卡。因為在熱鬧的阿巴特大街上,她的皮包被人用刀片畫開,偷走了皮夾。在莫斯科,一天半夜,居然有人拿著鑰匙開了她們的房門進去,為的是換美鈔、推銷項練。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用上哈爾濱一個朋友提醒的「與蘇聯人辦交涉箴言」,她們拿到了蘇聯國慶閱兵典禮的通行證,在列寧格勒拍到一組只有在外國媒體上才看得到的精彩鏡頭。

在烏克蘭共和國,她們「混」進了葉爾欽的記者會,成為第一組訪問到葉爾欽的台灣記者。她們的採訪照片也上了蘇聯報紙(見圖)。

「蘇聯國家專輯」從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面來觀察這個土地占全球六分之一、人口二億八千九百萬的大國。

這個石油、鋼和鐵產量世界第一,發射過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第一個把人類送上太空的超級強權,在改革開放後,政治能民主?經濟有希望嗎。

蘇聯人比以前生活更壞

一九一七年列寧十月革命,雖改變了世界歷史,卻未政變共產主義不能帶給人民幸福生活的事實。

戈巴契夫主政五年多,集所有權力於一身,卻仍夾在許多兩難問題間。「大家都知道病弱的蘇聯經濟需要治療,但誰能開出一劑把共產集權經濟轉化為市場自由經濟、而不付嚴重代價的藥方?」許多西方人士提出這樣的問題。

「美妙」的共產主義,加上無法徹底的經濟改革,蘇聯老百姓比五年前更買不到東西了,企業做生意也只能「以貨易貨」。

一九八九年,改革開放三年後,一個民意調查顯示,近一半(四七%)的蘇聯人認為與過去相比,生活「沒有改變」,而有四分之一的人覺得「變得更壞」。

政治上,種族情緒澎湃、分離意識高漲,地方與中央強力較勁,一位烏克蘭學運領袖對遠見編輯說:「這個黨已經當了七十多年的強盜,夠了。」

這就是戈巴契夫面臨最大的考驗。

將近一年的籌畫與運作,拍攝近二千張照片,採訪過台灣、大陸、蘇聯數百人的「蘇聯國家專輯」,是我們繼去年「以色列國家專輯」後的另一次挑戰。

「寫完蘇聯,我身心疲憊,」瘦了兩公斤、不見陽光兩個月,李慧菊做完了這個專輯後感言。

從台拉維夫到莫斯科,媒體國際化的腳步是這樣走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