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陳水扁過去一年的活動可以用一個字總結--破,對內是破弊,對外是破冰。然而,他的破冰之旅,卻比破弊之舉更具爭議。
去年十二月,市議會還在進行總質詢,遠在漢城的陳水扁風光地接受榮譽博士後,突繞道莫斯科,進行一次瞞著議會的「秘密外交」。回國後又秘見外交部長錢復,旋即宣布要成立國際事務委員會,台北市政府儼然成為一個小外交部。
上任一年,出國五次,四十三天不在國內。不巧的是,陳水扁每次出國,台北市都出現棘手大事。
計程車司機街頭打架(日本)、計程車調價風波(波蘭)、成淵國中性騷擾、警察風紀案(莫斯科)等震撼性事件,都在他出國時發生。「大人不在家,小鬼不敢做決定,」一位市府官員坦承,這些大事都得等陳水扁回國後,才能由他親自處理,局處長無法下決定。
另一方面,市長出國似乎也成了員工的快樂時光,市府福利社、餐廳、理髮廳的生意都成長了三成以上。某單位趁市長出國,還利用上班時間舉行滾球大賽。在野黨的議員因此要求陳水扁「勤修內政」,少往外跑,以免影響市府辦事效率。
「他不在家,市政府好像在放大假,」學國際關係的國民黨籍市議員陳學聖批評。
「他是在做神話外交,凸顯他的企圖心。」做過兩屆議員的陳學聖點破,陳水扁希冀塑造內外兼修的形象,為自己累積聲望。
出國練功護「罩門」
其實,陳水扁城市外交的兩極評價,還是擺脫不了府會爭權的角力色彩。在國民黨主政時代,多半由議會主導締結城市外交的工作;到了陳水扁,最佳男主角換成市長,議員難免覺得他越俎代庖,搶去所有光彩。更何況陳水扁經常還未知會議會,就先動作連連,譬如在未徵得議會同意前,搶先公布與保加利亞索菲亞市結姊妹市的計畫。
擅長顛覆的陳水扁,或許可以顛覆國內舊體制,但卻顛覆不了國際外交的遊戲規則。
在台灣整體外交空間囿限的框架下,陳水扁的台北外交部並不能創造更多籌碼,轟轟烈烈出訪七國,只締結了一個姊妹市華沙,北京也斷然拒絕了締結姊妹的要求。
「城市外交應該做,但也要量力而為。」對於台北市的大動作,高雄市長吳敦義意在言外地表示。
陳水扁頻破冰出訪更深刻的目的,是要打破他欠缺國際視野的侷限。
據跟隨他六年的市府參事馬永成透露,陳水扁的「罩門」(最弱之處)就是他的國際觀較弱,比起大多數有國外留學經驗的政治人物,學士學歷的陳水扁似乎矮人一截。為突破這個缺憾,陳水扁頻頻到國外露臉,既增加他的國際知名度,也能夠擴大他的政治格局。
只是,一年出國四十三天,花了五百六十四萬,再加上為輔選請假的時間,急於破冰的陳水扁,還有沒有時間繼續破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