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的殺手,很多人直到骨折才意識到它的存在,只能靠藥物治療延緩流失。哪些人是骨鬆高危險群?又該如何預防?
(首圖/健保署長李伯璋樂見骨折聯合照顧服務,能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一樣,透過整合照顧服務,協助患者早日康復。)
骨質疏鬆症是悄無聲息的殺手,好發於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由於骨鬆沒有明顯的疼痛症狀,不少人直到骨折才意識到它的存在。
隨著人口愈來愈老化,骨鬆也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
一般人不太知道的是,在快速老化的台灣,骨質疏鬆的問題其實已十分嚴重。台灣的髖部骨折發生率世界第九,甚至高居亞洲最高,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男女各為23.9%及38.3%。
為什麼台灣的骨折發生率會這麼高?
骨質流失的原因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因素,成人自35歲起,隨著年紀增長,每年骨質流失約0.5~1%;50歲之後因賀爾蒙改變,流失速度更快,每年流失約1~3%。尤其是女性停經後的五年內,雌激素大幅降低,更容易造成骨質快速流失。
後天因素則與國人審美觀與生活習慣有關。東方女性追求美白,常過度防曬,牛奶乳製品與富含鈣質的食物又攝取不足,成為骨鬆高危險群。而不喜社交的科技宅男常躲在室內,咖啡成癮、缺少運動,也容易成為骨鬆一族。
菸酒、少運動 高危險族群
其他如有吸菸、喝酒、長期使用類固醇、體重過輕(BMI值低於18.5kg/m2),或罹患腎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人,也都是骨鬆的高危險群。
一般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的預防觀念不足,經常誤以為骨質保養是老人家的事,以致低估了骨鬆的嚴重性,也忽略平日骨質的保養。
近年來,台灣的空汙愈來愈嚴重,天空霧濛濛,陽光也被塵霾遮住,擔心空汙危害健康的民眾,日後可能會愈來愈不願意外出曬太陽,更將造成骨鬆問題一發不可收拾。
骨鬆問題嚴重,是因為與骨折經常連在一起。一旦骨骼出現孔隙並變得薄脆,老人家可能變成駝背或變矮,腰桿子挺不直,更容易腰痠背痛。
有骨鬆者若不慎跌倒而骨折,輕者傷及手腕或手臂肩膀部位,需要打石膏固定,日常生活可能需要協助。
髖骨骨折 需置換人工關節
重者傷及腹股溝部位的髖部,常痛到無法站立、走路,就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間也可能因長期臥床造成感染;若復原情況不佳,估計一年後,有八成患者至少會失去一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四成無法獨立行走,三成永久殘障,兩成會嚴重失能或死亡,因此有人稱之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可見其嚴重程度。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骨鬆,是一種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破壞骨骼微細結構的疾病,會導致骨骼脆弱,增加骨折風險。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統計,一生中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的機率,女性高達1∕3,男性為1/5。
健保署資料顯示,健保在骨科的醫療花費,十年來成長了42%。2016年骨科住院患者有24.5萬人,有10.5萬人即因骨折而住院,比例占四成三。其中光是骨鬆導致的髖骨骨折手術案例就接近兩萬例,60歲以上又占七成,顯示髖骨骨折已是銀髮族的大敵。
老人家一旦因骨折住院,除了手術治療,還有後續的復健與照顧,估計一位患者的直接醫療費用約為15萬元,髖部骨鬆性骨折每年的醫療支出更超過30億。後續的居家設備改善、看護照顧、失業等間接醫療成本,每年恐上看70億。
骨鬆問題令人措手不及,等到發現時想補救骨質多已不可逆,只能靠藥物治療,延緩流失。
幸而骨鬆治療在近20年來,已有長足的進步,各式藥物、骨密度檢測都益發成熟。但骨科醫師也發現,台灣過去的骨鬆醫療照顧有三大缺口,需要補強。
首先,就是加強民眾對骨鬆的預防知識,尤其是更年期前的女性、銀髮族等高危險群更要提早進行骨密檢測。
想知道自身的骨密度是否有問題,除了可自費做骨密度(BMD)檢測外,若發現身高減少三公分以上、直立貼牆時頭部距牆面三公分以上、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不足兩公分時,最好就要進一步篩檢。
「骨鬆一旦發生便無法恢復,教育女性知所警覺,是衛教的第一要務,」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召集人黃淑英建議,女性在40至45歲,也就是更年期前就要開始做骨密度篩檢,以防骨質快速流失,若健保經費不足,可採部分負擔。
女65歲、男70歲前 需檢查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祕書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陳崇桓認為,女性65歲、男性70歲之前至少要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一旦發現有骨鬆,除了積極治療,每兩年都要持續追蹤骨密度。
其次,在藥物治療上,中華民國骨鬆學會的統計發現,有半數患者吃了三個月的藥,就會自行停藥,但骨鬆患者的用藥至少要達半年以上,骨質密度才會增加,患者停藥前應與醫師討論。
最後就是強化「保密防跌」的支持系統。
「骨頭是全身最深部的器官,骨質好壞可視為健康情形的綜合體,想對抗骨質疏鬆症,跨科聯合動起來是必要的,」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高田醫師說。
骨折聯合照護 治療更全面
骨折聯合照護服務(Fracture Liaison Service,FLS)是全球照顧骨折病患的趨勢,起源於英國,目標是「攔阻骨折再發生」,透過整合照顧,將病人的生活型態、營養攝取、多重用藥納入服務範圍。
骨折患者大都在骨科治療,但仍有其他合併的慢性疾病也須就診,通常由聯絡員電訪詢問復健和用藥情形時,並提醒或安排骨科回診時間。這套制度已在各國逐漸實施,但台灣健保尚未給付這項費用。
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健保對骨質疏鬆症的給付確實較嚴格,依骨密度與骨折部位評斷是否給付的合理性也在討論中,但他提醒:「健保資源有限,民眾若肯節省小病的開支,把資源留給更需協助的大病,健保才能走得更遠更好。」目前健保署已啟動雲端資料跨院共用,以避免反覆檢驗造成浪費。
對於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給付,李伯璋歡迎各界提供建言,若能找出高危險群,避免或延緩骨鬆和骨折的發生,健保署樂觀其成。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因長期努力宣導FLS,在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2017年會上,獲頒全球年度最佳「骨折聯合照護服務」(簡稱FLS)推廣獎項。至今全台已有22家醫院設立FLS,其中台大醫院、高醫、義大醫院三家通過金獎認證。
以高醫為例,2015年在骨科之下設立FLS,邀集老年醫學科、復健科、管理師加入,由個案管理師負責收案、評估治療方式、運動訓練、營養衛教、聯繫病人,藉由團隊的力量建立無縫式照顧服務,協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高雄醫學大學骨科副教授陳崇桓說,骨科部與老年醫學科共同照顧高危險髖部骨折病人並啟動FLS後,針對兩百多個案例追蹤兩年,發現髖部骨折後一年死亡率降至3%,令大家極為振奮,台灣的成果也將在2018年的美國骨科醫學會年會中報告。
至於在日常生活與飲食上,該如何增加骨密度?
預防跌倒 多補充維生素D
老人家怕摔,從選鞋子、照明到設施,從住家環境到公共場所,都應總體檢,是否一切安全。平日可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木耳、深海魚類(如秋刀魚、鮭魚、吳郭魚)、雞蛋、香菇、牛奶等食物。
陳崇桓醫師強調,依照外國的報告,髖部骨折患者再發生髖部骨折的機率與一般民眾相比,女性是三倍,男性是五倍,除了關注骨密度和及早治療,預防跌倒也是宣導重點。
黃淑英奉勸女性朋友,避開紫外線過高的時段,適度曬太陽有利維生素D的生成,進而幫助鈣的吸收。
林高田醫師表示,一旦確認骨鬆,應檢討生活習慣立即改善,同時接受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才能遏阻病情惡化。他叮嚀,所有產品都有使用說明書和保證書,人體卻沒有,如何保固要靠衛教和自己加油。
骨骼健康有賴於陽光、運動和飲食,年輕存夠骨本,年老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的威脅。
小檔案:預防骨質疏鬆上身,三大方法自我檢測
• 台灣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公式為〔年齡(歲數)-體重(公斤)〕×0.2。OSTAi值若大於等於2,代表高度風險;若大於等於-1但小於2,代表中度風險;若小於-1,代表低度風險。
• 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這是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TOA)參考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所編譯的問卷,從生活習慣、家族史、個人疾病史、藥物史做評估。
• 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共同推出,估算未來十年「主要骨鬆性骨折」和「髖骨骨折」的機率;超過10%或15%屬中度風險,建議檢測骨密度;超過20%或30%屬高度風險,建議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