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戴安娜王妃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專訪中,向全球數億觀眾侃談她的婚外情。伊利莎白女王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惱怒心情下,果斷地命令查爾斯王子辦理離婚。
在英國一干小報上演整整十年的這齣宮闡連續劇,即將曲終人散;最尷尬的,其實莫過於這些小報。沒有它們煽風點火,這樁姻緣不致惡化到難以收拾的地步;但王子伉儷勞燕分飛,小報的搖錢樹也跟著倒了。許多人幸災樂禍,等著瞧小報還能變出什麼戲碼,拉抬江河日下的發行量。
小報之「小」,是指它的開數僅有普通報紙的一半,相當於台灣市售八卦雜誌大小,但是發行量可一點也不小。它們包辦英國暢銷報紙的前五名,每日總發行量達一千二百萬份,固定讀者三千萬,幾乎涵蓋英國大半人口。優質大報中最暢銷的「每日電訊報」,全盛時期每天不過發行一百多萬份,小報的龍頭「太陽報」卻有四百萬份。若說小報是英國報界的主流,並不為過。
透氣兼窺探
以紳士淑女教養著稱的英國人,為何如此嗜讀不入流的小報?
有人認為英國社會的禮教壓抑太沉重,小報可提供一方透氣的窗口。有人則把小報和英國人鍾愛的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統歸為英國人冷漠民族性的產物,因為人與人之間隔著重重藩籬,所以特別偏好窺探與偵伺的文風。還有人歸咎於英國社會階級森嚴,升斗小民從大人物不可告人的醜事中,聊可滿足「階級仇恨」。
無論如何,小報已形成英國特有的大眾文化。它擁有悠久的傳統,規模也傲視全球。然而六0年代末,一位澳洲人卻徹底改寫了英國小報的生態,他就是梅鐸。
一九六八年,梅鐸收購每周日出刊的英國小報「世界新聞」。靠著密集的電視廣告,及連載導致保守黨政府垮台的性醜聞案女主角活色生香的回憶錄,世界新聞的發行量有如鹹魚翻身,梅鐸也博得「扒糞人」的渾名。
為了充分利用世界新聞平日的產能,梅鐸次年又向鏡報集團收購虧損累累的太陽報,將它從一份左派的大型報,脫胎換骨為右派小報。短短九年內,太陽報的銷路使凌駕它的母報「鏡報」,躍登英國第一大報。
昔日英國小報老闆,多少仍有幾分政治人物的身段,曉得有所不為,梅鐸則把小報帶人一個新聞倫理歸零的洪荒紀元。
梅鐸為太陽報樹立的風格,被眾家英國小報奉為不成文圭臬。他以第三版固定的上空女郎養眼照、兇殺與災難現場血淋淋的圖文寫真、斗大的聳動標題、鄙俗不堪的文字、煽情的種族沙文主義與右派愛國主義論調、對變態狂與畸形怪胎的偏嗜……,為「低級趣味」寫下新的低級註解。
「每日快報」集團老闆馬修斯,對低級小報市場的油水垂涎不已,一九七八年如願創辦「每日星報」。房地產大亨出身的他,想出看報送大獎的促銷奇招,很快便與太陽報及鏡報鼎足而立。為了對抗星報,兩家小報競相以獎額更高的賓果遊戲,和加料的煽情報導,來鞏固地盤。
不擇手段比下流
一九八六年,另一家青出於藍的小報「周日體育」問世。它堪稱集齷齪與變態之大成,新聞亦極盡匪夷所思之能事,例如貓王復活、月球發現英軍二次大戰的轟炸機、小女孩懷了外星寶寶等等。英國政府對它滿紙的幼齒裸照及色情廣告忍無可忍,通令將它由報紙類轉歸色情刊物類販售。
在新興小報的惡性競爭下,八0年代英國小報不但內容競比誰最下流,新聞挖掘也越來越不擇手段。
最常見的方式是所謂「支票換新聞」,亦即開出重金,向當事人或其周遭人士收買消息。
鏡報集團一位高層主管坦白表示,靠傳統的新聞調查採訪方式,有時派出多組記者,磨菇十天半個月,還是一無所獲。而且你能打探到的消息,別家也能。不如直接砸錢去買,不但省時省工,買到的也絕對是第一手的獨家授權消息。
這種抄捷徑的挖新聞方法,在乎的是報老闆肯不肯開價,而不是記者素質。有些小報甚至幾乎不需要記者,例如發行超過三十萬份的周日體育,上下竟然只有十二名專職員工。金錢攻勢寵壞了受訪者胃口,有越來越多人除非記者付費,否則恕不接受採訪,新聞自由受到莫大戕害。
在報社重賞誘惑下,主動登門求售內幕消息者絡繹不絕。有些小報員工,甚至開辦醜聞仲介公司,醜聞的生產日益制度化。流風所及,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片「黃色恐怖」中,個人隱私隨時可能被周邊的人或匿名窺視者拿去賣給小報,彷彿置身鼓勵人民告密與互相監視的極權國家。
利源滾滾的印鈔機
當花錢買不到消息時,小報便鋌而走險,例如安裝電話竊聽器和隱藏式攝影機,擅闖私宅翻箱倒櫃,架設長鏡頭相機窺伺,甚至潛入加護病房,拔掉傷患的呼吸器,追問隻字片語。若連侵犯隱私也挖不到新聞,小報乾脆憑空捏造,甚至自導自演,設下桃色陷阱,製造緋聞。有人感慨地說,英國小報光怪陸離,什麼鮮事都有,就是沒有真相。
小報騷擾最烈的,首推英國皇室。
英國報界傳統上一直存在不過問宮闡私事的君子默契。三0年代時,英王愛德華八世與辛浦森夫人的韻事喧騰國際,英國報界直到這位遜王為美人捨棄江山之前五天,始加以披露。
這種情況維持到六0年代仍未改變。一名每日快報攝影記者回憶道,當年安妮公主參加女童軍,英國臣民無不渴望一睹公主的英姿。他攜著長鏡頭,爬到西敏寺大教堂屋頂枯候多日,終於搶得獨家照。但是當他滿懷興奮,向老總獻上戰利品時,卻被狠狠刮了一頓,底片也被一把燒掉。
報界受年自我設限,使得深宮內幕在英國人心目中,彷彿一座吸引力無窮的黑洞。隨著小報生態劇變,舊日的君子協定自然不敵民之所欲。八0年代後,皇室多次擱下身段,向法院狀告小報。尤其戴安娜王妃,小報偷拍她在海灘和健身房的清涼照,渲染查爾斯王子與情人的閨房蜜語。「你們讓我活在地獄裡!」戴妃曾經如此表達她對小報的深惡痛絕。
小報與皇室固然有相剋的一面,卻也有相生的一面。沒有小報拚命榨取皇室的娛樂價值,上演高潮起伏的肥皂劇,英國納稅人何苦花錢養這班不事生產的王公貴族。而戴妃在婚姻後期,多次授權她的密友向小報放話,吐露閨怨,報復查爾斯王子,也幾乎是公開的秘密。
印報機如印鈔機般利源滾滾,提供小報老闆兼併其他報紙的資本,充分應驗劣幣驅逐良幣法則。據統計,光是梅鐸集團和鏡報集團旗下的大小報紙,便壟斷英國六0%的報業市場。而梅鐸近年大肆購併全球電子媒體,由昔日澳洲偏僻小城藉藉無名的地方報人,躍身為全球媒體霸主,仰仗的也是英國小報這隻下金蛋的鵝。
媒體壟斷已威脅到英國老牌的民主政治。諸家小報中,除了鏡報屬於親工黨的左派報紙外,其他全部一面倒向保守黨。尤其梅鐸的太陽報,簡直形同保守黨的傳聲筒。工黨檢討何以連續四屆大選都敗給保守黨,太陽報的偏頗言論是重要原因,因為它的死忠讀者以藍領勞工居大宗,恰好是工黨傳統的核心票源。
影響遍及政治
英國小報的政治影響力,也表現在黨政人事層面。為能抓住社會大眾口味,兩大黨往往向小報徵調文膽。而黨政文宣部門人員離開政界後,轉往小報發展者也不在少數。
小報如此熱衷政治,動機在於自保。既然政壇醜聞是小報的命脈所在,為防政客祭出新聞管制的撒手鋼,小報唯有在政治立場上表態輸誠。對照之下,保守黨傾向於對小報採取姑息政策,工黨則主張嚴加規範,小報理所當然與保守黨結成生命共同體。
小報在皇室新聞上的逾矩作風,激起民眾的反感,一九九二年英國政府授權凱爾克塔爵士領導的一個超然委員會,建議訂定管制小報的「隱私法」。
數天之後,主管小報事務的文化部長麥勒,突然被小報揪出婚外情,倉惶下台。小報的動作,擺明是以醜聞作政治勒索。膽戰心驚的保守黨政府,不得不對隱私法採取拖字訣。
小報逃得掉法律,卻躲不過民意制裁,近年發行量節節滑落。為刺激買氣,三年前梅鐸率先發動降價大戰。財力不繼的中小型報紙不是陣亡,就是被兼併。然而,英國民眾憂心忡忡的,已不只是報業壟斷的問題,而是小報報閥進軍電子媒體,形成跨媒體壟斷。
今年四月,英國政府針對梅鐸集團和鏡報集團,量身制定一套跨媒體托拉斯管訓法案,封殺這兩家市場占有率超過二成的小報集團經營電視台的權利。
梅鐸暗示,為了規避管制,今後他將致力開發尚處於三不管狀態的「資訊高速公路」多媒體服務,一如數年前他為突破各國對電視的鎖國政策,而投入新興的衛星電視業。梅鐸是否會把小報文化,移植到這塊資訊世界的處女地,引人關切。
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報紙。何以梅鐸在澳洲辦的報紙,不拿澳洲前總理霍克與他傳記女作者的婚外情大作文章?因為澳洲人不吃緋聞這套。英國人在抱怨外國報閥敗壞風俗之餘,或許該檢討自已的國民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