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楊過身受情花毒,發作起來全身劇痛,之後天竺大師找到斷腸草,治好了楊過。
神奇罕見的斷腸草,據說泛指有毒的雷公藤、大茶藥根等草本植物,這些植物的根、葉帶有劇毒,分布在中國、北韓、俄羅斯山區一帶。野史說,古代神農嚐百草,最後可能就是吃了斷腸草而不幸喪命。
(圖/神鵰俠侶電視劇;取自網路)
數百年來江湖醫學「以毒攻毒」的理論,早就被中醫運用,偶爾還會將五毒中的毒蛇皮、蟾蜍皮入藥,用來消腫清熱,解緩中暑後的不適。
以毒攻毒不全然是小說憑空想像,但當美國、澳洲想用這個概念來治療海洛因藥癮患者時,很多人難以接受,台灣亦然。
「海洛因被視為19世紀末最偉大的兩種新藥(另一是阿斯匹靈),100多年前由德國拜耳藥廠研發出來,它是很強的止痛、止咳藥,德國人認為這項發明簡直如『英雄般』偉大,因此取名heroin,就是德文『英雄』的意思,」台灣成癮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束連文說,當時全世界有成千上萬人爭相服用,俄國精神科醫師甚至形容海洛因可驅散「痛苦的靈魂」;只是一旦被誤用、濫用,也像魔鬼般操弄著人的心智、癱瘓理智。
(圖/台灣成癮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束連文)
藥就是毒,毒就是藥,用得好可以救命,用得過量足以致命。
「海洛因會造成腦內嗎啡受體不可逆受傷,成癮者的認知、情緒、個性、判斷力、衝動控制都會改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衛漢庭說,海洛因使用4~6小時後就會產生戒斷症狀,出現流鼻水、噁心、畏寒、腹瀉、四肢疼痛,甚至痛苦到撞牆等自殘行為。
(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衛漢庭)
藥癮者的感官味覺也變得鈍化,對刺激感的渴求不斷加重,導致用量愈來愈重。
海洛因比黃金貴,一錢黃金1200元,一錢海洛因要上萬元,有人為了求癮,傾家蕩產,挺而走險,對家人、社會造成莫大傷害。
在對抗毒品一役,少有國家能克竟全功,但在協助藥癮患者擺脫海洛因控制上,已出現一線曙光,就是「以小毒克大毒」。也就是用長效型鴉片類替代治療藥物,如美沙冬口服藥水、丁基原啡因舌下片,「取代」以靜脈注射的短效型鴉片類毒品海洛因。
1960年代起,歐美開始使用美沙冬做為海洛因戒斷期的替代藥物;1973年香港也設立美沙冬診所;1986年澳洲開始推動「減害療法」。
取名減害,是因當時亞洲地區有八成以上的藥癮患者因共用針具施打海洛因而感染愛滋。當時澳洲透過發放清潔針具、衛教諮詢與轉介,以及替代療法,有效減少藥癮患者感染愛滋與C肝的比例,以降低危害。
美沙冬也是一種止痛藥。二次大戰期間有大量傷兵需要止痛藥,無奈嗎啡供應不足,1939年德國醫師在實驗室合成出具有和鴉片類藥物一樣止痛作用的美沙冬。1960年代美國海洛因毒品盛行、成癮者眾,美沙冬因藥效長達18~24小時,因此被選用做為海洛因藥癮患者的替代藥物。
但美沙冬是被禁止、列管的二級毒品,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說,2006年衛福部在台北、新北、桃園、台南四縣市試辦時,一開始也遭受各種質疑,為什麼要拿錢來救不自愛的人?替代治療翻轉傳統治療觀念,幸好大家一起挺過來。
(圖/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
一般人對吸毒者的刻板印象,以為多是社會邊緣人或幫派份子,身為國內第一位藥癮治療的精神科醫師,執業20多年的束連文,在門診看過各種病人,有老師、律師、醫師、企業老闆,甚至普通家庭主婦,因為一時承受不住壓力或賭氣而誤入毒品陷阱。
束連文說,影劇圈不時有人因吸毒被捉,之後出面聲淚俱下向社會大眾道歉,難道他們都是壞人嗎?吸毒絕對不好,但藥物成癮背後有太多複雜問題,需要被理解與解決,替代療法只是其中一環,其他重要的支持還包括心理諮商、團體治療和共病治療等。
「遠離藥癮,是一場長期戰爭,要靠治療,不能只靠意志力。」把握這個醫療照顧的核心原則,藥癮患者才能擺脫被毒品綁架的人生,逐漸回歸人生的正常軌道。
(首圖/Photo by Jair Lázar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