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以為,一定要整理過去受創的經驗、把傷口剝開再看一次,才能往前邁進、迎接更美好的生活。我不懂這個立論的背後想法是什麼,這其中一定有什麼天大的誤會。
談完過去,不見得就能重生
有些人的確會因過去的傷害前來求助,例如曾被強暴、家暴、霸凌等,那些巨大的創傷並未隨著年齡成長而褪去,反而啃噬著自己當年未完成的情緒,發展出種種不同的病症。這樣的病人無法察覺過去的種種影響,反而過度自責、以為自己缺乏抗壓性。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通常會試著帶領他,回去看看過去那個無助的自己,並讓他理解當年的傷害不是自己的錯,請他重新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領悟:現在再也沒有人能夠傷害他。
然而大部分想談「過去」的人,並非基於上述的情況,而是誤以為把過去的問題談清楚,就可以「把過去結束掉」,脫胎換骨、如獲重生。但這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過去種種要如何「談清楚」?如果是因為親子關係衝突帶來的不快樂,該如何跟父母要一個「清楚的答案」(其實你想要的只是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吧)?如果真的要不到想要的答案、過去無法終結,人生就不必往下過了嗎?
當然不是,我們該學的,是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往品質更好的生活走。過去發生的種種永遠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學會不讓它影響未來。那些老愛說「以前的自己好可憐」、「我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生在一個不快樂的家庭」的人,其實就只是想要抱怨、把過去種種抓著緊緊不放罷了。說穿了就是想藉由過去來規避現在與未來,這樣就不用對自己負責了,只要一味地怪罪過去就好,多麼輕鬆容易啊!
用過去逃避現實,心理師也愛莫能助
有個二十出頭的御宅族,自國中畢業後便放棄了生涯安排,既沒有升學、也沒有就業,他就是那種「想知道自己為何不快樂」的人。我花了不下十次的時間,聽他絮絮叨叨談論自己為何會宅在家十幾年的理由,當然其中也有令人感傷的部分,例如他有個脾氣暴躁的老爸。但愈聽,我愈覺得不對勁,我對他說,我不想跟他討論以前的事,他卻不以為然:「如果妳不夠了解我,要如何幫我?」
我嘆了一口氣:「好,我已經花了十次的時間來了解你,也許這還不夠。但如果有一天,我已經夠了解你了,那麼接下來呢?你又該做些什麼?你要我幫你什麼忙呢?」
他當然無法回答,因為他還沒想到接下來該怎麼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現在忙著抱怨以前都來不及了,最好把心理師拖下水,一起陷入回憶往事的死胡同。
遇到只想藉由不斷舔舐舊傷口來逃避生活、不想往前的人,我打死都不會落入「回憶往事」的陷阱。這個案真正讓我惱怒的是,每次下午兩點的約診,他常常遲到個十分鐘以上,現身時不但態度散漫、頭髮凌亂,還毫不在意地告訴我,自己因為昨晚熬夜看球賽或上網,早上才爬不起來。先前我曾要求他思考生活目標,當作回家功課,他也因為「最近太忙沒有好好想」而缺繳。問他在忙些什麼?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心理師對於個案並非來者不拒,像這樣缺乏自我改變動機的病患,我也只好把晤談的寶貴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心理師關注的是,如何將重心放在現在與未來,就算是討論過去種種,其目標也必須要對現況的改善有幫助,這樣討論才有意義,而不是陷於長吁短嘆,不斷自怨自艾。
本文節錄自:《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一書,南琦著,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