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發展指標與企業化的地區經營

汪明生
user

汪明生

1995-12-15

瀏覽數 12,900+

發展指標與企業化的地區經營
 

本文出自 1996 / 1月號雜誌 第115期遠見雜誌

將地區視為企業一般,以管理的手法(即設定目標、達成共識、選擇方案、執行方案、並評估績效)經營發展,原已是歐美日各大都市及地區自一九八0年代以來的主要作法。

然而;地區發展所涵蓋的內容及層面,畢竟遠較企業發展來得寬廣複雜,而目前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尚未完成其轉型,地方選舉的頻繁與介入方式,更嚴重扭曲了原應以經貿及人文社會等為主軸的地區發展內容,再加上中央政府雖已完成地方自治法制化的基本工作,但在推動地方發展的動作上則顯然仍依循過去,以至小則地方發展榮枯不一、城鄉差距仍大,大則難以面對亞太各都市地區群雄並起的激烈發展競爭、逐漸有淪為菲律賓之虞。

地區發展的主要內容可簡化為公共設施、產業及人口在質、量,及空間分布上的均衡合理,而以往的地區發展模式由於缺乏地區公眾參與,為求取短期成效的顯著,常以執政首長向中央爭取建設經費、以提供公共設施為主要目的(此原應為手段),至於產業與人口的發展(此原應為目的),則由於多為中央部會主管,而且在短期內難以獲致成效,故除土地開發增值的考量外,常不為地方行政首長所重視。

然自中央財政困難、政黨多元競爭以來,部分首長。尤其非執政黨者。已然走向自求多福一路,除部分仍係為炒作土地外,多已漸體認發展既有,與吸引外來產業及人口的重要性,而完整、定期、具公信力的地區發展指標的建立與發布,即成為一項極為重要與必要的工作。

當然與目前歐美日澳等國主要都市與地區所建立與發布的地區發展指標相比,目前的成果仍可加強,然在政府主計單位未能進行指標應用的普及化時,能以遠見雜誌一民間媒體的力量,先由人口、財政、教育、醫療保健、公共安全、休閒文化、環保,及家庭現代化設備人手,進行各縣市地區的評估比較,已是一極具意義的工作。

再加上目前全國上下普遍以經貿發展與內政建設為主的政治訴求,當然我們皆希望大選後這些指標建立與發佈的工作,能全面良性地促成各縣市地區的發展與規畫競賽,及時扭轉目前因泛政治化所直接間接導致的種種城鄉、產業、以及社會人文面的嚴重偏差。

有賴中央真正授權

由遠見上期「一九九五台灣民情報告」的圖表與文字的輔助說明中,可大致將二十三個縣市的發展型態分成三類,包括宜蘭;桃、雲、嘉、東;以及北、中、高三大都會區。宜蘭所採取的是近似永續發展的規畫模式,桃、雲、嘉、東所採取的則是積極引進產業的訴求,當然對時間的價值觀原應已包括在各地方所顯示的偏好與選擇中,應得到民主體制下的尊重,但我們仍然期望在多方數落過去台灣種種的發展偏差與延誤時,地方亦能將眼光放遠,至少較為仔細小心的尊重專業與納入地區民意。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至於台北都會區則顯然是過腫(擁擠),台中過熱(太快),而高雄則是過慢過冷;所以台北應主在疏散、而非大量建設使問題惡化,台中處在房地存貨過剩、基礎產業不足下,自然應冷靜思考降溫,而高雄則相對應大幅加快腳步,並主動積極吸引產業與人口,促成都會轉型。

必須在此強調的是,這些地區發展的型態與偏差已難以期待中央單位會努力費心導正,甚至連部分地方行政首長在任期與選票的短期與表象考量下,也將不會有所作為。

在台灣正推動的亞太營運中心政策中,除兩岸三通與行政效率因素,已得到中央部會與學者專家的充分討論與重視外,對生活品質低劣的因素則似乎只有靠各地區發展的良性競爭方得以逐漸擺脫消除。指標建立與發市的工作應可在持續的努力下日臻完善,但地區發展的全方位競賽則唯有在中央真正充分的授灌下,由地區的各個公眾群體(產、官、學、民)經由充分的參與溝通,以自下而上及企業化的方式所進行的策略發展規畫,來彌補既有藍圖綜開計善因執行財力與決心不足而導致的備查存參,方有可能逐步推動。

美國克林頓政府自一九九0年以來所推動的授權分區與企業地區(Empowerment Zone and Enterprise Community)發展政策即是此模式的最佳註腳,台灣是否能突破目前非經濟因素所造成的發展危機,及時迎頭趕上,還足將因危機的緩慢漸進而渾然不覺,以致到時回頭已晚,就要看我們大家的明智與抉擇了。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