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網路的迷戀與迷思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5-12-15

瀏覽數 14,900+

網路的迷戀與迷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6 / 1月號雜誌 第115期遠見雜誌

資訊時代全面降臨。根據國際資料公司的統計顯示,一九九四年全球網際網路(Internet)的使用人口,已達三千八百萬。

這個「網路地圖」分布,橫跨一百五十個國家。北美的加拿大、美國;歐洲的瑞士;北歐三小國和南太平洋的紐、澳是網路的高度使用區。日本、亞洲四小龍、歐洲大部分地區、南非等則屬於中度使用區。只有部分非洲地區及幾個中東國家在這個地樹上不見蹤影。國家間的網網相連,首度讓世人見識到無國界的浩瀚資訊世界。

大學生、研究生及學術社群,在人手一個帳號下,是使用網路最頻繁的一群。對他們而言,這種表面上容易申請上網的情形,卻掩蓋了實際上「入網」所需花費的高成本,包括時間耗費,溝通品質不良等。

「我上網已經一年了,剛開始設定,請了兩個電機研究所的電腦高手來,弄了兩個小時才搞定。架設網路對我們來說,真不是件簡單的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學生黃明章說,他為了娛樂的需求,從軟體的電玩到網路上的遊戲,相關的電腦知識就這樣一步一步累積。

台灣另一個剛架設網路的博士班學生也表示:「沒有手冊,只能靠上網去抓公用軟體回來使用,檔案上載、下載、安裝費了我不少時間。光裝網路卡就花了八個小時。」現在,雖然裝了音效卡,聲音還是出不來。

受限於電腦知識,雖然不至於完全澆熄學子一探資訊國度的熱情,但也著實往他們身上澆了一大盆冷水。網路使用最頻繁的電子郵件亦然。有些

人發現,好不容易上了線,收到親朋好友的信,結果是一堆亂碼。要想看到這封信的內容,還需要擁有解碼的知識。

一位想跟她在中正大學的同學及妹妹通信的彭姓學生,寫了一年的信,兩位收信者都有帳號,但從未收過信,因為他們不會log-in(進入帳號前輸入帳號名字與密碼的動作),也從不log-in。

等待啊等待……

這種受限於電腦硬體設備、電腦知識的學子,在使用網路較為成熟的美國也不乏其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生安娜娣,目前在校園的實驗室,可以直接用滑鼠讀電子郵件。儘管每月付費十元美金以上,比起過去使用校園所提供的帳號,不論是寄信、寫信都要輸入一些指令,她仍覺得使用商用帳號方便多了。

要連上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就要花更大的功夫。

對全球資訊網具有強烈欲望以及受挫於一些麻煩連線軟體的美國校園師生,今年六月向校園的計算機中心要求改善。因為網路的傳輸常受干擾,而能連上WWW的機器就那麼幾台。若在家裡使用,透過電話線連上校園主機的方式相當原始,連使用電子郵件都不容易了,要悠游於WWW,幾乎不可能。為了能順利進入WWW,一些不耐等待者自力救濟。據德州州立大學前助理教授吉兒,對五百二十個教授所做的統計中,十分之一擁有地區網路服務中心的帳號。

由於一份多媒體文件資料量驚人,傳送這些資料需要一定的傳輸頻寬,費時頗久,這也使WWW被人謔稱為全球等待網一名(World Wide Wait)。

「等待」是每個學生在線上最常做的事,電腦維持最頻繁的狀態是「傳送中……」。

一旦軟、硬體完成,網際網路成為通行全球的圖書館,這些巡迴展示的多樣內容、爆炸資訊,對使用者往往不是福音,反成壓力。

由於網際網路只是一稱通訊協定(網路通訊共通規格),供作資料的傳遞,它並不在乎人們在上面提供什麼資訊。至於什麼是值得存下來閱讀的,全靠讀者自行判斷。

語言障礙傷腦筋

根據日本郵政部每年發布「資訊流通調查」報告指出,近十年中,發訊端的資訊已遠遠超過消費量;資訊選擇的範圍年年擴大。

一位到處去註冊、取資料的學生笑笑地表示:「當然,這些資料我都還沒有看,太多了。」資訊的不斷更新,隨著資料累積的愈來愈多,電腦硬碟的空間愈來愈少,閱讀的機率當然也愈來愈低。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台大植物學病蟲害研究所昆蟲組的黎歷偉認為:「網際網路可以是互動的,但是使用者必須花費大部分時間把人家的資訊看完,這就好像在看一個「沒有節目時間表的電視廣播」,非常花時間。」

追逐這麼龐大的資訊,讀者除了需要時間,還有語言能力。

網路上大部分的資訊是英文。由於美國是網際網路的發源地,特定議題討論的廣度及深度、資料的提供與取用都達到一定的程度。網路上單一語言的流通雖然是達到全球溝通的必然結果,卻對母語不是英文的國家形成一些障礙。

一位南韓網際網路公司的主管說:「要懂的不只是英文這個語言,還有美國文化,甚至美國俚語。」

今年八月,國際先鋒論壇報也表示,許多人因不懂英語而放棄上網。康柏電腦公司的市調顯示,九0%的日本消費者知道網路,並有一半的人想加以利用。但實際狀況是許多英文不太靈光的日本人,無法利用這項資訊時代的新資源。

語言的限制與上網所需要的時間,也影響台灣學子取用資料、讀資料的狀況。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生魏守達認為,現在要讀的外文資料那麼多,實在不可能再閱讀那麼多網路上的資料。另外,有些資料由於版權問題,索費頗高,對學生是一項負擔。他以為,在圖書館找尋替代性的文章可能是比較實際的作法。「要我花這麼多時間、金錢取一篇我不太可能閱讀的文章囤在那,實在是有點奇怪。」

因此,當媒體大聲強調網路對於知識生產、未來社會扮演決定性影響時,對單一的使用者而言,答案卻不一定如此。「一般人會覺得網路很好用,但如果資料沒有切身相關,終究還是不會去使用。」魏守達補充說。

這種需求要得到滿足當然也要看資訊的提供者。一位在台大念經濟的博士班學生黃定遠表示,他曾上網到加州大學找一位社會學者的相關著作討論。結果只與他的名字驚鴻一瞥,什麼也沒看到。

但是,當他「跑」到史丹佛大學,一位財務教授則將他的著作、觀點詳列,建了一個站,供他的同行利用。

儘管有這些影響個人接近網際網路的負面因素。網路在時間及空間上突破傳統資料取用的限制、活潑的多媒體資料形式以及所帶來的休閒效果,卻令一些人樂此不疲。

國策中心研究員林本炫表示,網路已經成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對研究相當有幫助。他表示只要下一個與他研究主題相關的關鍵字,網路上就會顯示有關的事件和文章。一些學校、系所所提供的光碟資料庫以及國際組織(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並公布的統計資料,都是他常利用的。

從網路看世界

另一種人則熱心地在網路上建站,提供基本資料。台大法研所的劉宏恩在全球資訊網上建個關於法律、心理學專業領域的站,提供國內外人士連線使用。因為這個站,不少德國、日本人跟他討論台灣的法律問題,他表示的確達到溝通的目的。

網路的溝通形式,今年三月則在美國各大學成為串連學生抗議的新工具。

這項活動透過網路召集學子討論政治綱領、遊行標語以及請願書內容,串連了包括一百多所大學及七百名以上的會員。他們對抗的是以美國共和黨為首的保守派所進行的「與美國有約」(Contract With America)計畫。在這項計畫中,極右派大砍教育經費、終止環境保護、取消對受暴力傷害的婦女及窮人進行支助的計畫,並且將外國移民視為美國經濟問題的代罪恙羊。

一項研究電腦網際網路色情氾濫的報告,經時代雜誌當封面主題部分披露,也在網路上形成軒然大波。由於牽涉到網路言論自由的尺度,以及美國國會欲立法規範的問題,引起學者及自由派人士在網路上大加撻伐。主要批評者霍夫曼(Hoffman)和諾威克(Novak)教授等人認為這份報告過度誇張網路上的色情程度。於是,從統計方法論到作者以前的創作歷史(這位作者以從前的賭博經驗寫了一本「美國遊樂場」以及「色情者手記」),網路上出現各種評論,造成作者信用破產。

還有人在網路上找到娛樂園地。「我上網是好玩大於實用,網路非主流的特性,讓我可以發現很多邊緣的人、奇異的事物。世界的複雜,令我覺得相當有趣。」黃定遠表示。

一位苦讀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台大學生吳錦勳表示,網際網路是他念完善娛樂的工具,他最喜歡上WWW去搜索異色圖片和上特殊的站一所謂的電腦妓院,Cyber-brothel)。阿姆斯特丹色情風化區所提供按圖索驥的地圖及條列清楚的服務項目令他大開眼界。商店內的擺設及特殊物品鉅細靡遺的展示,甚至還可以線上定購。他興奮地說:「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但是大大地滿足了苦讀的學子。這能治療研究生吞食大量鉛體後的無能感,提供一個意淫的無國度空間。」

上線湊足四人就開始打起麻將。念自然科學的學生玩網路最兇,據稱他們只小部分地將網際網路利用於研究,大部分則在玩電玩或上BBS站聊天。

透過網路,人類首度看到全球的各種動態資料。網路在為世人提供希望時,也考驗了人們的接受能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