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洋港先生口述的回憶錄「誠信」,文如書名,誠懇樸實,信而有徵。他把自已從一個鄉下孩子開始,到決心參選總統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且書中更證實了許多坊間有關的種種傳聞,感慨良多。
日據時代限制了台灣子弟受高等教育,除了醫學、農業少數科系之外,政治學科更是被視為禁忌,所以林先生在台灣光復後的第二年立志未來要為眾人做事,並賴台大的獎助金完成學業,隨後參加公務人員考試而開始了他四十多年的公僕生涯。從書裡我看到一個農家子弟,當外來政權的箝制解除,在台灣重歸祖國開始,一步一腳印,歷經鍛鍊,逆時不哀嘆,順時也能始終維持一貫的誠樸與清廉,將儒家風範反應到政治的進退上。但今日的環境,正反映了林先生所說,在「追求團結和諧的大前題下,許多是非曲直的道理就這樣被淹沒了」。
他在書中有關不誠不信的部份只點到為止,這一風範,是否表現了由於過往職位只能聽之於人,而今卻可決之於己,所以這次卻要當仁不讓了。近時常常憶及先祖父說:「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以及先父對我說他從行政院到總統府只有一句話:「決不可為所欲為,當為者必為之,不當為者必不為。」這是言教也是身教的兩句話,無論在朝在野,從政經商,都可做為心中的規矩,行為的準繩。當為與不當為,往往只在一念之間,一個本乎誠倍的人必不致為所「欲」為。
李先生曾說在台灣需要「在政治上民主化,在經濟上自由化,在社會上多元化,在文化上中國化。」無論多少人質疑他和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先生的同質性,說他是「台獨」或「獨台」的立場,說句公道話,李先生在人民的屬性上,應當是認同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這個事實。這絕對是和某些台獨人士數典忘祖的言行是有差別的。
忘了安內攘外的道理?
生於同一時代,同樣在少年時期接受日本教育的政界人士中,林洋港先生是一位把中國古書讀通了的人。年來,尤其是李先生宣布再參選後,林先生必看盡政壇現實,飽嚐人情冷暖,但他卻能寬容體諒而不改其志,充分展現了中國讀書人的風骨,當輿論為他不平的時候,他也都發揮恕道精神,為人設想,進而公開表示:「一旦當選總統,絕對用人唯才,不計較人家過程中的言行。只要他對國家、同胞誠實正直,只要他有真本事,自然一樣都用,不會那麼小器量,要知道,器量小是不可能真正成就大事的。」不平的是,他近來對國家未來的看法,尤其有關內政優於外交、兩岸關係發展遠優於現勢的遠見,卻少為人所重視。要知道-以小事大只需戒慎恐懼,若選擇以小搏大,那只有賭一次的機會,就得想想值不值得了。
中華民國四十多年來從篳路藍縷以至富庶繁榮,所仰賴的不外是穩定的內政。這幾年強調國際觀與突破外交困境的國策,雖然在國內提升了元首個人的聲望,也緩和了國民黨和民進黨在統獨問題上的尖銳對立。可惜這個新的方向,功過難言,難道可預見的將來,經過三年的努力,再過四年就進得了聯合國嗎?何況金權與黑道的猖獗比昔日的街頭抗爭運動更擾民,交流頻繁的兩岸關係比以前戒嚴戡亂的時期更緊張。一念及此,我們不得不省思國家的方向,是不是走得太偏離了眾所周知,先要安內才能攘外的道理。
從先父見背,中華民國迄今歷經一位總統,卻更動了四位閣揆。除了元首,黨、政、軍等各部會首長可謂異動頻頻,林洋港先生在他參選請辭司法院長一職之前,是唯一沒有被更動過的政府首長。承蒙他本人相告,也是書中提到的,他不是沒有過被許諾,也不是沒有過其他的機會,可是他志在千里,與其占有一個由一人決定的高位,他寧可選擇一個自己站出來,由全民決定是否託付他民選總統一職。
我國憲政體制究竟是採總統制或內閣制,目前並不明確,就李先生接見有關人十之時,信心十足的表示今後他似乎會趨向總統制。林洋港先生也贊成修憲,可是他深以為修憲是何等大事,絕非少數人的自主意見就可以主導得來的,他說:「將來一定要所有主要政黨、民間與學術界一起參與研究才可以。」就其所言可以體會修憲絕對不等於毀憲;好好一本憲法,現在動輒修之,使得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但權又不完整,到底是修憲還是制憲呢?林洋港先生一向主張集思廣益,回歸內閣制,他的出來參選,豈只是完成一人的誠信而已。
情理法的共鳴
國內的政治民主化,雖具條件卻乏實質,借口號之名而行之,以身為一個資深的國民黨員,愛深責切,幾句骨鯁之言不吐不快。就以黨內這次初選來說,是否遵照李先生所言:「在政治上民主化」的宗旨?我決非不尊重黨代表投票的結果,但這也是我為什麼在提名人票選時投下空白票的原因所在。為了國民黨的聲譽,我還是要以此質疑:究竟是全體黨員的代表性大,還是一千多個有資格但卻不無疑義的黨代表代表性大?何況全會時贊成者的比例比投票結果的百分比來得高;文工會不免也太善體人意的有失職之嫌。
林洋港先生放棄了不公平的黨內初選而決定以公民連署方式參選總統,居然有人提出黨紀處分的話語,這些無識之士恐怕要又一次陷國民黨與李先生於不義。
於情,林洋港先生早在被提名為國民黨副主席之前,就已經表明參選的決心。那個時候全體黨員沒有人質疑過洋港先生對總統候選人身分與黨的副主席職位有何牴觸。事實上,在本黨全會之前,李先生從於理,洋港先生早在四年前,李先生公開宣布不再連任後,就表明參選的決心,並且積極而公開的為參選表明態度,所有行徑光明磊落。雖然其間有人仍錯覺他會被「條件說」,而今卻證明了他,本儒家精神,不攻詰別人,只反求諸己。總裁首諭:「不是敵人,就是朋友。」直到今年九月下旬,文工會發出內部文件斷章取義地攻擊自已的副主席同志,林先生才向考紀會有所反應,不幸的又無下文了。 事實上林先生是本黨第一位決定與宣布參選總統的候選人,洋港先生未失信於民,不怕萬難的繼續參選,就是另一方面的誠信表現。中時周刊五月份美洲版報導中有一席話:「國民黨副主席林洋港邁向總統之路走得十分艱辛,也充滿挑戰。不像李登輝,林洋港由於缺乏公職資源,只能「一步一腳印」地默默耕耘,以人工式的深耕密植來和李登輝的機械化部隊相抗。饒是如此,他還是隨時得面臨被「拔樁」的壓力,不過林洋港卻表現出罕見的韌性,必須一圓他的總統夢。」--我卻認為,就因為「一步一腳印」才顯得出腳踏實地的真誠,而對一個正確理念的堅持,就不是夢。
於法,國民黨黨草中沒有關於處分副主席的條例,除非考紀會受命於人設法之法,否則何能以遮天的方式議處自已的副主席?更遑論開除其黨籍?此等大事,若非經過全體黨員票決,至少也要召開臨全會討論,絕非少數人推波助瀾造成輿論就可以斷章取義,草率決定的事情,否則,何異於七、八年前產生代主席的過程,至今仍為黨章規定上一個爭議的話題。
所以就情、理、法三方面來說,如果林洋港先生順利跨越公民連署的門禁,他不會退黨,更以國民黨黨員甚至副主席的身分參選,應該是中國國民黨忠貞黨員與黨友樂見其成的事,更是中華民國之福。
願見其志完成
洋港先生老臣謀國,在政治上他一貫主張內政先於外交,確保兩岸的和平。學政治的人都不會不知道外交是內政延伸的道理,想要本末倒置,百姓福祉何辜。林先生的理念正符合當前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更是兩千一百萬同胞福祉之所期。他的參選,不違背黨的倫理,更可平衡黨內意識的衝突,不啻給擔心目前國家走向將招致內憂外患的黨員、黨友們一個歸心的方向。
李先生已經說了一百多次他不是台獨,民意調查的結果還是近五成的民眾不瞭解他的政治立場。政治立場的不明確,百姓何去何從?雖然今天南、北韓仍未統一,但他們都認為自已是韓國人;林洋港先生從未就此發表聲明,他是中國人,他也沒有懷疑過他愛中華民國的情操,一個政治人物說話算話,誠以待人,嚴守信諾,自然無庸對自已的言行多作解釋了。
法定登記的日子已經接近,林先生的公民連署即將展開,套用不相關的新聞報導,聯合報黑白集中有關高雄地標大統白貨公司毀於大火中的一段話:「大統的消防設施當了二十年的模範生,雖然符合法令規定,但卻禁不起考驗,可見我們的有關法令已經落伍了。」
大學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毫無疑問在當今國內公務員之中,自基層至院長之尊,林先生是唯一最具完整歷練的不二人選。
南投是台灣唯一不臨海的縣分,願洋港先生發自內路,來完成他的洋港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