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東,光復節的一天-文化DIY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5-11-15

瀏覽數 12,450+

台東,光復節的一天-文化DIY
 

本文出自 1995 / 12月號雜誌 第114期遠見雜誌

「沒有活動,如何參與?」長期被忽略的台東人質問。

「沒有活動,自已來辦!」永遠不服輸的台東人回答。

台灣光復五十年,貼緊「準城市台東」的脈搏。活力如海底溫泉般輻射,不特別燙人,但持久。

文化中心裡,全身麻痺的卑南族人林豪勳坐在輪椅上,用嘴咬著根小棍子輕輕一按,電腦合成的原住民歌謠組曲馬上奔騰而出,流瀉在身著繽紛傳統服飾的舞者身上,樂舞合一至終。這由「琢木鳥人」林豪勳的胞姐林清美老師任團長的「高山舞集」,凝聚了數十位原住民與非原住民藝術工作者,「絕對是進得了國家音樂廳的藝術,」一位來自北部的觀眾激動擊掌。

同是卑南族人,第六十九代頭目哈古先生,深感於部分下一代連自已的原住民身分都不願承認,選擇留在知本附近的建和社區老家,一刀刀雕出族人生活群像。「我創作,完全是為了要保存卑南族的傳統文化,」他輕撫著一尊尊素樸而有力的木雕作品,對著來自台北的知本區觀光飯店老闆回答,「一件都不賣。」 事實上,哈古的作品早已引起台北雄獅畫廊青睞,成為簽約藝術家。不過,「還是一件都不賣,」他一邊逗弄在雕像旁嘻耍的孫女,一邊呵呵地笑著。

距文化中心幾步之遙,一家產品和價格皆不輸台北的義大利式咖啡屋裡,幾位中年白領正暢談他們籌組「台東縣愛樂協會」的始末。該會今年九月初成立,立即吸引一0八個家庭會員,在這片外人眼中的「文化沙漠」,蔚然灌溉一汪「音樂梁山泊」;第一場古典音樂CD欣賞會,掛出「客滿」。

「從前,我們得搭飛機去聽場音樂會,」愛樂協會理事之一、台東師院初等教育系音樂副教授謝元富,揚一揚常拿指揮棒的手,「將來,我們會有台東愛樂交響樂團。」

另一種選擇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當「高山舞集」彩排時,一群「後山文化工作群」的夥伴,也正在文化中心的一間辦公室內,熱切討論即將在南方太麻里鄉舉行的活動企畫案。這群現職為記者、作家、老師、公務員、攝影及繪畫創作者的台東人,走過近三年投稿、出書、田野調查、為台東「做代誌」的碎鍊歷程之後,決定現在是結合當地社區資源、嘗試動態文化活動的成熟時機。

「每次「後山」出書,都有很多老師索取當教材,」台東高中國文老師、已出版數本個人散文集的成員林韻梅,不疾不徐地說,「有一天,「後山」會變成基金會也不一定。」

「後山文化工作群」發起人之一、中央日報記者林建成,則針對台東特殊的地理環境,理性提出「藝文活動送到家」的概念。「還可以利用廢棄的國小校合,改建成藝術村讓藝術家住,再一起為台東人辦活動,」林建成不只對周圍的人談,並且還和縣政府談。

另一廂,已全省巡迴好幾齣戲的「台東劇團」,今年則邁向第十個年頭。來自台東各階層的團員,正聚首在暑假剛遷入的排練室裡密集受訓,為即將來臨的歐洲公演熱身。團長謝碧紅當創團團員的時候,劇團還叫做「台東公教實驗劇團」,如今已成為文建會一年專款兩百萬元補助的「國際扶植表演團體」。

「最高興的是,「台東劇團」已經成為定義中的劇團,而不再是話劇社,」平時任教於太麻里鄉大王國中的台東媳婦謝碧紅,仍然謙虛。

繞了台灣一圈、最後終於回家的劇團總幹事劉梅英則不服輸:「我希望以後的人來台東,是為了要看戲!」語氣轉緩,短髮俐落的劉梅英繼續說,「其實,如果我當初留在台北,參與劇場的方式就會不一樣了,也許永遠只是觀眾吧!」

二十四小時之內,「準城市台東」以如此豐沛的變貌呈現。那是多少台東人、多少年來的沈澱,「我們只是想在KTV和保齡球餡之外,為台東人提供另一種選擇,」不少參與者當初只因興趣投入,如今卻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人異口同聲地說,「要不然台東的消費刺激,總是多於文化刺激。」

「其實,分辨文化的高低,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愛樂協會理事長、建築師簡安祥帶著台東人特有的耐性,溫文地說,「這需要長時間的演變,慢慢來,不要去「拉」一個團體,總有一天,水到渠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