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窮的政府、富的資源-台東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5-11-15

瀏覽數 15,850+

窮的政府、富的資源-台東
 

本文出自 1995 / 12月號雜誌 第114期遠見雜誌

翻越中央山脈、離了西部之後,途經海端鄉利稻村,沿著兩壁峽谷下山,就會來到池上鄉大坡池,月光米與飛鳥的故鄉。再往東行穿透海岸山脈,順著馬武窟溪至東河出海太平洋,北側一處名為「小馬」的地方,正是一排舊石器時代的海蝕洞穴遺址。

短短百餘里路,山水古今交映,仍訴不盡台東的天成寶藏於萬一。

縱然擁有天造美景,但向南回到台東中心點,以人為的文化休閒活動微觀地方發展,台東卻似乎總是殿後。

暫不論台東縣向來是台灣本島最「窮」的地方政府。舉幾個例,一九九四年,台東的有線電視裝機率及收錄音機普及率,都是最後一名(見九四頁附表);藝文活動出席人次,近兩年已連續落在最後五名之內;公共圖書館每人平均藏書量及借閱率,則皆為倒數第五。

此外,二十五萬人居住的台東縣,全境僅有一所大專院校(台東師範學院)、一座電影院;第一家綜合百貨公司,今年十月底才剛開幕……。

數字會說話。台東是個天然資源絕對豐富、文化資源相對貧乏的地方。

但是,台東人也會據理反駁:「要看數字?台東有「六」個原住民族群,別人沒有;台東還有「兩」個島嶼,別人也沒有!」一位「後山文化工作群」的成員,不服輸地舉例。登上市內鯉魚山頭遙望大山大海,沉潛五萬年、廣披百餘處的史前文化遺址,則默默陳述福爾摩沙的幽幽源頭。

的確,若以族群多元與歷史深度為文化的比較基礎,其他所謂「發展領先」的縣市,只得拱手讓台東奪魁。

無論如何,史前台東文明,早已灰飛煙滅。不容否認的是,「文化與休閒」指標呈現的現代台東,是由在地的、活生生的、來自各族群的台東人共同創造,「這都是真的,」台東劇團總幹事劉梅英,略帶無奈地點頭。

初秋午後,走一趟台東市內的縣立文化中心,畫廊前坐在簽名檯後的人,大半時間比參觀的人多,「無論那一類展覽,來看的總是一群熟面孔,」該中心博物組組長陳忠龍觀察。突然間,人聲沸騰、旗幟飄揚,原來是知本風景區觀光大飯店的導遊,領了一巴士日本住客湧進,想趕在下班前一瞥文化中心特藏的卑南文物。

文化中心藝術組組長駱國民則指出,能在台東賣座的表演節目,多半靠包裝精美的俊男美女號召;其他表演常是免費的都沒人看。也是「後山文化工作群」一員的駱國民,半開玩笑地感謝幾位中小學老師,「如果沒有他們強迫性地帶學生來,很多節目都辦不下去了。」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台東的雙面性格--套用作家詹宏志在「城市人」一書中的論述,一個是「準城市台東」(相對於「標準城市」台北),一個是「鄉村台東」--「在地理上,它們很近;在概念上,它們很遠。

當「鄉村台東」的人口總是贏過「準城市台東」的人口,經由此次以都會型文化與休閒活動為主的指標所評分的台東,整體而言難免落於其他縣市之後。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區隔這兩種台東的概念,真正的意義是生活方式與勞動型態的不同。「在這裡,討生活都來不及了,誰跟你去看話劇?」一名黃姓大四學生坦白地說,他現在只要沒課,就會從台北趕回太麻里鄉老家幫父親摘釋迦;晚上還要到市區夜市幫女友擺地攤賣皮包。對黃家人而言,飯後到文化中心走走看看,大概只是台東市內朝九晚五、以公教為主的上班族特享的嗜好。

池上鄉的魏太太深有同感。她的家中不訂報紙、不裝第四台,和她一樣的縣民為數頗多,讓台東的報紙訂閱率倒數第三,有線電視裝機率最後一名。不是因為她不識字或是想省錢,而是不願意訂一份中午以後才會送到的「早」報;加上先生、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求學,「裝那麼多電視台,給誰看?」

魏太太說,通常當她忙完一天的家事農事之後,八點檔連續劇也快演完了,還要她騎車出遠門去圖書館或看表演,簡直是不可思議又勞民傷財的事,「不如早睡早起身體好。」倒是在週末或節慶才開到街上的「流動式卡拉OK」大卡車,是她和鄰居老太太偶而光臨之處,「無論怎麼唱,都有人鼓掌,」她笑著說。

分割「準城市台東」和「鄉村台東」的要素,還有「空間」。台東地形既深且長,又被海岸山脈自剖為兩半,無論從那一個鄉鎮趕往文化活動薈集的台東市,都得花上老半天。而整個台東縣距離花蓮或高雄又都在二、三個鐘頭車程以上,讓居民沒有往鄰近生活圈活動的餘地。

另一片天空

況且,不少號稱全省巡迴的表演藝術活動,通常以到過花蓮就算到過後山,忘了花蓮還只是台北與台東的中點站,更用提「遠征」至縱橫分布近兩百公里的其他鄉鎮和離島。「沒有活動,如何參與?」長期被忽略的台東人質問。

更令有心人遺憾的是,最有潛力展現台東文化包容力與爆發力的原住民,卻幾乎完全得不到機會傳承自己的文化。在蘭嶼任教近二十年的郎島國小校長鄭漢民感慨,原住民的假期一切得照漢人的規矩來,根本沒時間舉行正統的豐年祭。這類差距,是官方的任何單位從不注意、也算不出來的。

生活方式、勞動型態、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讓有線電視、書報雜誌、藝文表演等活動,順理成章構不成台東人休閒文化的主流。

然而,在量化的文化指標之外,也有一方讓懂得因地制宜的台東人伸展的天空。台東的天然資源,毫不吝惜地補其人為環境之不足。山高,可以露營、登頂;水深,可以潛水、釣魚;風大,河以放風爭、飛滑翔翼;土黏,可以更踏實地行走這片地。

「在台東,我和家人可以在十分鐘之內,找到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離開土生土長的台北老家、至台東教書近十年的師院教授夏黎民,坐在滿是綠葉、奇石與成排東台灣論文的研究室裡述說,「而且,這裡比較有好的條件面對自己。」身為「東台灣研究社」一分子的他,還將參與停滯三十幾年的台東縣史編纂工作。

和夏黎民一樣,被台東土黏住的人並不少。他們知道,這兒擁有的,盡是量不完的高山,稱不完的大海,用不完的人情味……

台東,其實可能是台灣最「富」之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