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賴清德到訪前夕 太陽能大廠打臉一巴掌

綠能補貼大放送 茂迪等不及先裁員300名

陳育晟
user

陳育晟

2017-10-31

瀏覽數 53,100+

賴清德到訪前夕 太陽能大廠打臉一巴掌
 

低迷不振多年的台灣太陽能產業,近日終於露出一絲曙光。為了壯大整體競爭力、呼應政府綠能政策,並往下游模組端發展,10月中旬先是新日光、昱晶、昇陽科宣布整併,而後茂迪也砸下1.8億元,與碩禾合資模組廠。


但是,就在眾人期盼這股整併潮是否為產業帶來新氣象,且行政院長賴清德即將造訪之際時,茂迪卻突然驚傳裁員300人,不少人心中都想問:當蔡政府拚命補貼、發展太陽能時,茂迪此舉不是狠狠打了賴院長一巴掌嗎?

對此,茂迪發表聲明表示,正在籌組模組新公司,將引進外部投資夥伴,顧及新公司股東權益與員工未來發展意願,將提供優於勞基法的條件,讓員工結清現有權益,並鼓勵及協助受影響人員約200人前往模組新公司任職。

「這不算打臉!」EnergyTrend分析師蔡篤慰觀察,茂迪已經將電池片生產重心轉移到大陸,在與碩禾合資模組廠後,將全力衝刺模組段業務,打造1GW產能,「這是茂迪在有限資源中做出的調度,是轉型必經的陣痛。」

為何要往模組段發展?和兩岸太陽能相反的產業結構有關。大陸的模組產能最大,電池片產能中等,矽晶圓產能少,而多晶矽產能最小。

台灣卻恰好與上述結構相反。倘若大陸模組廠發現電池片不夠時,若陸廠產能無法支援,會轉而找台灣業者代工,但台灣電池片業者多半是中小企業,議價能力弱,使其獲利一年不如一年。

蔡政府執政後,對太陽能重視超過以往,除提出實際政策支持,也表明注資意願,讓淪為「慘業」的太陽能業者嗅到商機,希望透過整併、擴大公司規模、資本額,提升議價能力。

此外,為了甩開為大陸模組業者代工被砍價的惡性循環,上述兩個合併後的集團也積極往下游模組端發展,讓自家的中、上游產品能找到出海口。

蔡篤慰表示,台灣業者僅在中游電池片有優勢,由於缺乏下游模組出海口,缺貨的矽晶圓自然也不會分配給台灣業者,但若能拓展下游出海口,未來將能一次解決上述兩大困境。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此次由茂迪、碩禾籌組的模組大聯盟,由茂迪主導,並取得新公司90%股權,碩禾持有10%,瞄準蓬勃發展的台灣內需模組市場,若發展成熟,則能出口海外。

蔡篤慰分析,由於本土業者具有在地供應利基,加上政府保護政策,使本土業者在供應國內市場時,能取得價格優勢,增加利潤。

「這其實是在商言商,即便政府主導力量再強,業者如果發現國內市場對模組沒需求,也不可能貿然投入,」蔡篤慰認為,茂迪裁員這件事,其實反映台灣太陽能產業鏈困境,轉型後明年可能也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這是必走的路」。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