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有些人會在嘲笑他人時,笑說對方所做的白日夢根本是天方夜譚:在構築夢想、企盼未來藍圖的過程中,總是會有許多天馬行空的勾勒與想像,這也許不切實際、也無法被認同,但最新的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發現,做白日夢其實代表你更有效率,而且也充滿創意、思考聰明。
研究員埃里克舒馬赫(Eric Schumacher)說,「愈聰明的人,隨時都會有跳躍性的想法在他們的腦中徘徊,因此隨時都能激盪不同驚喜。」
在班史提勒(Ben Stiller)主演之電影《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中,故事主人翁就是個隨時隨地在做夢的男人。他們被外人認為妄想過度、脫離現實,但事實上這有可能是靈感來源,也是源源不絕的巧思。
研究團隊為了證實這項理論,他們找了100名受測者,請他們專注於固定的點5分鐘,然後再用核磁共振(MRI)方式掃描受測者的大腦活動,觀察他們哪些大腦區域是活躍的、哪些又有休息的狀態,而後再依此交叉對比。
「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在這些狀態下測量的大腦運作模式,與不同的認知能力有關。」
一旦研究人員知道大腦在休息時如何協同工作,那麼團隊便將數據與受測者的智力、創造能力等進行比較。
受測者還填寫了一個關於他們思考想像力、心理靈活度、邏輯推理力的相關問卷。最終結果顯示:那些在放空時,腦袋活躍能力更強烈的受測者,在所有智力、邏輯力、想像力的評測分數都來的比較高。
研究專家強調,「一直以來,人們往往把白日夢、空想、天馬行空的創意當作壞事,而且還嘲笑那些人;但事實上,我們的數據與調查,證明這些人的聰明程度其實遠遠超乎我們預期。」
埃里克舒馬赫說,「更高的大腦執行效率,意味著更多的思考能力,大腦可能會在執行簡單任務時想更多別的事情,以幫助事情更快速進行。」
說的更白話點,就是超水準的大腦在執行例行而規律的事情時,大腦會覺得太「無聊」而「做點別的事」;所以像是孩子上課時突然失神、沒有注意老師聽講,卻可以再回過神來後馬上弄清楚剛剛發生的事情,這就是這些孩子們厲害的地方。
不過專家也提點,做白日夢固然無傷大雅,但如果整天只知道幻想,進而影響日常生活、而都沒有實際執行的話,那可就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