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走入工藝文化園區揉捏生活的溫度

南投特刊編輯群
user

南投特刊編輯群

2017-10-25

瀏覽數 6,850+

走入工藝文化園區揉捏生活的溫度
 

本文出自仰投 在台灣中心找自己

透過雙手經歷整個製作過程後,彷彿也重拾了生命中質樸的感動。

水聲嘩嘩響著,扭成各種形狀的布在流水下反覆搓洗,上頭的藍顯得分外乾淨。將結逐一拆開後一甩,一條藍白相間的手帕就此完成,拿著熨斗燙乾時,上頭纖維紋理、顏色漸層絲絲入扣,讓人拿著、看著、聞著,愛不釋手。

在工業化的年代裡,要看見商品從雛形到完成的機會愈來愈少了。它們整齊劃一從生產線排隊出爐送到商店,我們買了卻不知來由,膩了就換。物質豐富,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復興藍染,找回被遺忘的植株

或許,這就是臺灣工藝文化園區工藝創作體驗坊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在「間國寶」竹藝大師李榮烈帶頭坐鎮下,六位不同領域的工藝家進駐藝師工坊,肩負授課、展示、推廣、傳承使命,包括竹藝李榮烈、漆藝梁晊瑋、金工楊炘彪、樹藝李永謨、磚藝張澄淵、藍染湯文君,期待透過手的勞動,達到心的感動。

「學員至少要上完一期三個多月三百個小時以上的課程,才算進到藍染的大門裡,得以一窺堂奧。」湯文君鄭重地說。她專精植物染、紮染、縫染、夾染、型糊染、蠟染、友禪染、袋物與服飾製作。藍染作品中或深或淺的藍得來不易。「日治時代,台灣一度非常盛行製作藍染染料,從新北市三峽出口到日本,但後來改種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用來製作藍染的野草山藍、木藍逐漸被遺忘。」

湯文君是草屯人,九二一地震後住家受損,許多南投婦女也在一夕之間失去親人與住所,當時的工藝研究所積極推廣地方產業,復育藍染產業,增加婦女就業機會。大環境影響下,湯文君辭掉原有工作,二〇〇一年到手工藝研究所當藍染班學員。

她遇到的老師是素有「台灣藍染之母」之稱的工藝所研究員馬芬妹,從此開拓全新視野。藍染在台灣最低潮的時候,因作物少人種植,一度連染料都難以製作。一九九一年起,馬芬妹重新復育藍染植物,輔導農民種植。湯文君跟著老師走入大震後的山野,將這些被遺忘的野草一一找回,接手老師志業,視復興台灣藍染為己任。

眼手鼻感受大地孕育的色彩

湯文君從最源頭做起,在住家周遭種了大片山藍,「日韓用的染色植物是蓼藍,而台灣山地的山藍、平地的木藍能製造出更多量的色素,占盡先天之利,寶藏就在我們身邊,應該好好珍惜。」農場由丈夫管理,每年入夏之時及秋季就是採收時節,收成後隨即展開一段魔法般的製作過程。

常說青出於藍,但藍染的藍卻是從綠葉萃取而出。將山藍的葉子採下後,浸在水中待其腐爛、汁液流出。撈起腐葉後,綠色色水與微量石灰相互作用,轉為翠綠並起泡沫。這時得用抽水馬達攪打整池泡沫,直到泡沫消逝,浮現出深藍。靜置沉澱後,撈去表面黃褐色水,留下來的就是藍色染料,加入米酒可以保存三年以上。十公斤的葉子只能製成一公斤的染料,每一分毫都是精華。

藍色是常溫下的顏色,加熱後會產生其他顏色,加上蠟染、紮染、縫染等手法,變化萬千,湯文君是箇中高手。她運用色溫變化,將藍染染出粉紅色牡丹花圖案,線條細膩如髮,令人驚嘆,加上日本傳統「友禪染」的技術,一塊一塊布下去染,再拼貼出來,層次感豐富,如同一幅手繪作品。

初學者從染布做起,透過「梆」、「扎」、「型染」、「蠟染」技巧,將單純的藍色染出各種深淺與圖案。染完燙平的布料放在手心熱熱的,把鼻子埋進去深吸口氣,有股淡淡的中藥味。湯文君十月懷胎期間照樣手作藍染,親身證明這項回歸大自然的綠色工藝與生命共存。我們透過雙手經歷整個製作過程後,彷彿也重拾了生命中質樸的感動。

走入工藝文化園區揉捏生活的溫度_img_1

能屈能伸的溫潤竹藝

藍染由大地而生,而在傳統農業時代,這片土地繁殖更多、更廣的,是竹子。過去農村「台灣之子「都是睡竹搖籃長大的,一九三六年出生的李榮烈就是其中之一。

一九五四年,剛就讀彰化高中夜間部的李榮烈,白天幫父母種田,卻在一個豔陽高照的午時,嚴重中暑,為了調養不得不辦理休學。前途茫茫時,看見南投縣政府手工藝研究班(臺灣工藝文化園區的前身)貼出招生公告,眼前突然乍放光明。「我認為竹子可以製作米簍、畚箕等農具及家庭用具,最實用,所以選了竹工技藝班,從此一頭栽進竹藝世界。」

細看李榮烈的作品,一根根竹子彷彿柔軟的絲線,被他彎曲、繞折成各種紋理、樣式,讓人驚訝於竹編多樣的可能性。這當中,最具個人特色的是「籃胎漆器」工藝,結合竹編及漆藝,保留竹編胎體的編織紋飾,將生漆層層塗敷在竹胎壁上,漆藝色澤隨著竹編器形線條變化,多彩優美。原本竹編品難以盛水,結合漆藝後,內層平滑無縫,當茶具也沒問題。厚實溫潤的功力流露出鄉土且典雅的藝術風格,使得李榮烈獲獎無數,二〇一六年被授予「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殊榮,也就是俗稱的「人間國寶」。

從手作釋放心靈煩絮

真的要跟李榮烈學竹藝的話,他堅持得從剖竹子開始:「讓學的人了解取材工序和編的方法,一定要慢,由淺而深,先從基礎學起,將來才有辦法研發,再進到深奧的部分。」工藝園區裡的創作體驗坊則是走輕鬆路線,最花時間的吊籃、點心盤約莫八十分鐘完成。即使省掉許多前置作業,可以拿著處理好的竹篾直接編織,要編出交錯縱橫、間距一致的作品,對初學者而言還是很花心力。編了半晌稍事休息,看看老師的作品,再看看自己手中的竹篾,還有那完全沒有劈砍過,動輒比手臂還粗的竹子,才深刻了解其中需要付出的努力與時光。

經由雙手的勞動,讓堅硬的竹子逐步砍、剖、編、折成一件作品,所獲得的滿足感與成就感無可言喻。這過程也像是面對人生的困難,當你耐著性子加以切割、分解、重塑,結果就會轉化成意想不到的驚喜。

於是,物品不只是買賣來的商品,在手作過程中,經由雙手傳達內心的感受,物品的意義變豐富,心靈,也在與物的對話中更飽滿了。

走入工藝文化園區揉捏生活的溫度_img_2

玩手創

南投,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及人文特色,造就工藝產業的發達與盛行,如竹山、鹿谷的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竹工藝品暢銷世界,有著200 年傳承歷史的南投陶更是輝煌閃耀,漆藝、編織、雕刻、

琉璃等精湛工藝產業都是特色文化。可至下列各工藝據點參觀、親身嘗試手作趣味:

■ 樂陶陶

南投陶展示館 049-220 2430

穿越時光隧道,一同尋覓南投陶。

水里蛇窯 049-277 0967

成立90 年,有專人指導捏陶,導覽水里窯業歷史,展出創作陶藝創作。

添興窯陶藝村 049-278 1130

現存仍以產作為主的最老窯場之一,可在專人指導下體驗捏陶之樂,製作專屬陶器。

活石窯陶藝園區 049-278 1445

佔地千餘坪的休閒園區,可玩陶、烤肉、喝咖啡,享受陶藝生活美學。

■ 綜合玩藝

臺灣工藝文化園區 生活工藝館 049-233 4141#616

可體驗漆藝、金工、竹藝、樹藝、磚藝及藍染等各項手作課程,適合親子同遊。

■ 竹之美

南投竹藝博物館 049-223 1191

呈現南投豐富的竹文化,展示從傳統到現代的生活竹器與竹藝作品。

竹山文化園區 049-266 0192

台灣最大的竹工藝展館,扣環住竹山的竹文化產業的社會生活脈絡。

■ 剔透琉璃

芳仕璐昂琉璃藝術館 049-265 9807

展館運用琉璃展現光影變化,獨創油畫與琉璃結合創作,是竹山鎮的藝術地標。

■ 漆象萬千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 049-298 2076

台灣碩果僅存的天然漆博物館,遊客們也能親手體驗漆器DIY 的樂趣。

游漆園 049-256 9392

由漆藝家黃麗淑所創,園內展有漆藝品,可預約體驗貼葉、刻漆等漆藝工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