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村正悄悄進行一場寧靜革命。近年返鄉務農的青年農民具備安全農業的觀念,也引用先進設備、技術,善用科技,創造品牌,讓農村展現新面貌。
《遠見雜誌》發掘隱身在鄉鎮的青農,依據農漁牧產品安全健康、品質深獲顧客喜愛、合理售價等條件,評選出全國「50大黃金青農」,並在10月16日舉辦《新農業特刊》-- 50大黃金青農的記者會,讓外界了解他們如何為家鄉帶來創新經濟。
記者會一開始,《遠見雜誌》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表示,2014年下半年開始,因為食用油危機,台灣社會開始關注嚴重的食安問題,讓許多人都覺得做食品的人,為了賺錢,出賣良心,所以2015年的「百大黃金農夫」專輯,希望讓民眾了解大多數的農民都是純樸而有良心的。今年想透過新農業特刊-- 50大黃金青農,讓大家知道農業也可以很有型,很有創意,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投身農業,讓農村走出自己的風格。也替台灣農民加油打氣。
而應邀出席的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則指出,農委會現在的重大工程,希望能建立農業新典範,讓青年能返鄉傳承農業,去年12月農委會開始推廣「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期許帶動農業升級、改變產業與人力結構。遠見「50大黃金青農」的含金量很高,他們翻轉農業,是型農也是潮農,希望更多青年能投入農業的行列。
《遠見雜誌》資深總主筆彭杏珠在記者會上表示,青農普遍有食安意識,幾乎都會申請有機、生產履歷等認證標章,也遵守農藥使用標準,這是農業最大的改變,有機種植已成為青農最愛的耕種法之一。
她還發現,青農擅長創新研發新品種,例如嘉義縣青農陳映延培育有花香味的玉蘭花鳳梨、果皮呈暗紅色的櫻桃鳳梨,及有桃子味的水蜜桃鳳梨,令人耳目一新。
青農也懂得引進新農具,如紅豆青農陳安茂與農機業者試驗,研發全台第一輛紅豆直播機,可以固定植株間距,精準將豆子埋入3至5公分深的土裡,農具還能夠翻土、除草、畦溝、塑形,四種工作一次搞定,種子存活率逼近99%。
此外,不少青農還善用科技,朝「智慧農業」邁進。例如酪農郭信宏飼養乳牛,他使用手機APP,24小時監測牛隻反芻次數、活動量、採食時間及耳溫。當牛隻出現異狀,APP馬上發出訊息,綠色代表發情、黃色是異常,紅色就是危險,即使他出門在外,也能即時掌握牛隻的健康狀態。
自創品牌、不易被別人複製,也是青農一大特色。屏東縣青農洪曼綺自創「田庄好蛋」,年產117萬顆蛋,在2016年取得產銷履歷認證。雞蛋受檢項目非常多,連未被要求的「戴奧辛」都列進去。8、9月間發生的芬普尼雞蛋污染事件,她完全不受影響。
《遠見雜誌》也在記者會上邀請10名青農,暢談自身務農經驗,並與林聰賢進行對話,提出從農所面臨的困境。
其中,高雄市青農陳柏璋,繼承30年的家族有機事業,並且設置加工廠。雖然爸爸對果樹種植,仍堅持自己的想法,父子觀念有些不同,但他仍努力提升品質,並幫助高雄小農做加工食品,讓大家一起提升品質。
同樣走有機生態路線、來自台南市的柚子農李佳瀚,原本在高級飯店工作,6年前辭職回老家接手阿嬤傳下來的老叢文旦園,採果前三個月不用藥,還堅持「在叢紅」,九成熟才採收。
腦筋動得快的他創意很多,還開發出柚花蜜、防蚊香塔等新商品,甚至將過去廢棄無用的柚木做成眼鏡的鏡腳,一副要價上萬元,最高曾賣到6萬元。
原是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曾在中國大陸擔任晶圓研發主管的張仁宗,看到福菜產業逐漸凋零,他父親也慢慢老去,村裡人口變少了,他決定放棄百萬年薪,回家繼承福菜、酸菜事業。他笑說,剛開始做,每天都有拔不完的草。後來他從農科院得知福菜能創造高經濟價值,希望有一天能實現外銷的夢想。
最早也從事科技業的張志名,在雲林虎尾成立台灣第一家牛肉專業肥育中心,他開玩笑說,從農不像過去有上班時間,大家一聽很羨慕,但還有下一句:也沒有下班時間。不過現在收入卻比過去擔任工程師要高出許多。
來自台中市的黃閔陵因認識先生呂健旭,發現鄉下人純樸的一面,結婚後,跟著種植黑早冬菇,並設置建興香菇農場,已打入百貨公司通路。她自豪地說,這種冬菇質地厚實,不論怎麼煮,香氣都很足夠。
新竹縣的王長添是農三代,返鄉協助家人創立「蜂蜜先生」品牌,首創溯源制度,有多次獲獎記錄,設計的蜂蜜禮盒,還被總統府選為贈送賓客的禮物。
最後,10位青農分別提出缺工、缺地、缺錢以及各自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林聰賢表示,關於「三缺」的困境,農委會一定會設法協助解決。
關於缺工問題,林聰賢進一步指出,引進外勞牽涉到許多層面,正與勞動部合作,運用中高齡失業農村人口,以短期人力方式,彌補季節性缺工,並安排農業科系公費專班學生,到農村參加實習課程。時下年輕人流行到澳洲打工度假,也可以在台灣實行。
嘉義縣的青農黃勝裕在2016年省工發表經驗競賽中提出自動化、電腦化、網路化而榮獲冠軍,他開玩笑地說,解決農業缺工,其實每個人都做得到,就是從自己做起,像他陸續生了四個孩子,將來都可以幫上忙。
至於土地不易取得的困境,林聰賢指出,農委會正在盤點農地,將整合公有、國有農地和台糖土地,退輔會農場也將協助青農擴大耕種面積,並提供低利貸款。
最後,林聰賢期許,2026年要建立3萬名生力軍的青農部隊,提高農民、農戶收入,讓農村徹底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