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諾獎經濟學得主塞勒 教你避開投資陷阱

2017年最新諾貝爾獎得主系列報導一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17-10-16

瀏覽數 21,000+

諾獎經濟學得主塞勒 教你避開投資陷阱
 

10月9日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由七十二歲,有「行為經濟學之父」之稱的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塞勒(Richard H. Thaler)獲得。

芝加哥大學是古典經濟學派重鎮,古典經濟學派強調人的理性面,認為多數人會從理性出發做決策。帶塞勒的理論則反其道,從人的不理性面進行分析。他認為,多數人的行為,是基於「有限理性」,因此時常會做錯決定。

他提出心理學結合經濟學的「行為經濟學派」,不只讓經濟學更平易近人,也促使英美等國用此理論改革退休金、環保等多項政策。以下就是他在著作中分析,人們在投資時容易掉入的心理陷阱: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1980年塞勒創造了稟賦效應一詞,一指當人們擁有某樣事物,就會在心中把該物的價值放大。

投資時尤其會產生這種心理偏誤,當人們買了某幾檔股票就傾向在某個價值區間繼續持有,即使股價已然大幅滑落仍不願出脫,因為這等於證明自己投資錯誤。當投資人從未買這檔股票,反而能比較客觀的衡量每檔股票的價值。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是塞勒「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的重要元素,內容與稟賦效應直接相關。研究顯示,人們得到一樣東西獲得一定程度快樂,但失去時會感受兩倍的痛苦。

這導致人在投資時傾向保守,尤其當手中股票價值陡降或是被套牢時,往往傾向不賣(即使理性情況下應該脫手)。

諾獎經濟學得主塞勒 教你避開投資陷阱_img_1

(圖/陳之俊攝)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過分自信(Overconfidence):

研究證明,大多數的人都過分自信,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勝過實質。比方,研究指出84%的人評價自己的開車能力優於平均值,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人們在投資股票時往往也過度自信,導致投資失誤。

錨定現象(Anchoring):

投資人常常會執著於一個特定數字,而後依此數字做決策。比方當人以某個價格買了一檔股票,但之後股價開始下跌,他往往會希望股價回到當初買的價格,非得等到「損益兩平」才賣。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人們傾向將資訊分門別類。比方當人們從交易上輕鬆賺取財富,用錢的態度往往與用辛苦賺來的錢大相逕庭。也因此當買賣股票輕鬆獲利,往往會讓人們的投資更為冒險,這也是投資人應該避免的行為。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人們傾向尋找支持他們想法的證據。假設人們買了一檔股票而且對這檔股票十分看好,就會特別信任同樣看好這檔股票的投資專家。下意識忽略看空這檔股票的專家意見。

諾獎經濟學得主塞勒 教你避開投資陷阱_img_2

(圖片來源/網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