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股市在今年以來波濤洶湧,上半年先是上市公司尚德實業、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日光燈、南港輪胎、味全食品、高興昌鋼鐵等多家數十年老招牌的企業,紛紛發生公司派與市場派激烈爭奪經營權,甚至演出商業間諜竊聽、黑社會火拚場面。
就在社會大眾眼花撩亂之際,下半年在次吹中共飛彈試射期間,更接連爆發彰化四信與國票事件兩個金融弊案,導致股票市場人心大潰散。
先是彰化四信總經理葉傳水因為虧空數十億公款、從事股市丙種交易不順而棄職潛逃,引發比十年前十信事件更大規模的民眾擠兌風潮,在數天內被提領了將近八十億元。
不到十天,台北又爆發國票事件,年僅二十九歲的國際票券公司營業員,盜開公司的商業本票,跟台灣銀行換取一百多億現金,在股市炒作股票。事發後,引起擠兌規模更達數百億元、連他的上司也因不堪工作壓力而跳樓自殺。
事實上,股市不停在經歷驚濤駭浪中度過好幾年,至今風雨未歇。民國七十九年高峰時,平均每股市價一四六元的股票,到今年八月只剩三十五元。市場總值從去年底高峰六.五兆元,減到只剩下四.一兆元。短短八個月,減少近三成。
股市崩盤,進而引發的骨牌效應也開始擴散。
金融市場連帶不穩定,各機構採取信用緊縮、借貸利率上揚,使原本資金調度已經困難的企業,更是雪上加霜。一些熬不過財務壓力的企業,已在垂死邊緣掙扎。
縮水的資本市場,人民的財富及所得也跟著大幅縮水。幾年來豐沛的民間消費力量,正逐漸消退。流通業、家電、汽機車業上半年多未能達成營業目標。行政院主計處估計,包括消費、投資的國內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今年將降到民國七十九年以來的最低點五.三五%。光算民間消費的貢獻,更是九年來最低的。
連中央政府預算執行也受到波及。財政部原本預計靠出售公營事業股票收入四百多億,現在不但這筆收入籌不到,加上今年證券交易稅將會短收,共將短少五百億以上收入。官員說,這是民國七十九年以來最吃緊的時候。
總計中央銀行為兩個弊案所投下的「安撫」金額達一千億以上。金融秩序混亂之外,民眾對政府信心的喪失,更是無形的斲傷。「不知道明天又會爆發什麼案件?」一位證券界人士懷疑。
泡沫經濟幻滅
這一次風暴肆虐廣闊,甚至幾乎把社會帶向危險邊緣,不是沒有理由。追究背後原因,「信用過度擴張產生的泡沫經濟惡果,才是元凶。」一位資深經濟記者認為。
正如信用過度膨脹使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銀行、信合社乃至住宅金融專門公司等一連串金融問題如滾雪球般爆裂,長期畸形發展的台灣股市,早已在歷經這不可承受之重。
台灣股市發展制度不全和人謀不臧,如人頭戶盛行、和非法經營證券融資的丙種,早為人詬病。歷經民國七十六年到七十八年過多資金追逐過少籌碼、導致股價飆高的過度膨脹期,到多頭轉空的衰退期,股市上市公司已從加權指數一萬點時的一六0餘家,增加到三三0家,供需趨近平衡,但股市體質並未轉好。
直到現在,「股市還有殘餘的激情,漲跌劇烈的情形仍然存在。」在業界六年的太平洋證券投資部副理雷培宇認為股市仍深受謠言、耳語影響,漲跌仍然劇烈變化、背離常情。
「不公平、不公正的陷阱,並沒有改變。」他更進一步認為。
今年上半年,財政部證管會特別針對近年來依台灣證券交易所股市監視系統所作出的股價異常監視報告、投資人檢舉、調查局函送,而移送檢調單位的不法案件,列出名單,以追蹤進度。
統計結果,八十二年以來共有四十四件不法案件,涉案人超過五百人。而罪嫌大都是違約不履行交割、虛偽買賣股票及意圖影響股價而進行人為炒作等。
股市炒作生態裡,券商(丙種)、金主、主力大戶,串起一道地下金融體系,形成利益共生體;主力向金主墊款(買進股票後,拿股票抵押,以打折方式換取現金)、金主收取高額利息,主力則賺取股票差價;而券商為了主力資金調度方便,也會提前在主力賣出股票當天,就先開出支票給主力拿去向金主墊款,主力就可以應付兩天前買進股票應交割的股款。
崛起於不健全的股市制度,他們在波裡興風作浪,操弄市場,手法一次比一次高明。
股市興風作浪
去年底台北地檢署偵辦的翁大銘、李秀芬炒股票集團,發現該集團炒作股票時,有專人負責盤點庫存股票、統計資金、與金主聯繫資金調度、喊盤下單、辦理交割等,分工之細,令人目不暇給。
台北市調查處蒐證資料更發現,李秀芬集團涉嫌透過集團所屬洪福證券債券部,以附買回方式向客戶銷售六十餘億元債券,吸收資金以供炒作。
彰化四信案中,總經理葉傳水於七十七年間,與監事主席賴志騰等人籌組證券公司,兼營丙種墊款業務。為了籌措資金,葉傳水冒用人頭,在無定存單質押之下,以偽造的本票先後向四信質押借貸九十一億餘元。由於股市長期低迷,丙種墊款業務連續鉅額虧損,葉傳水無力支付利息而棄職潛逃才案發。
此外,近來股市低迷,市場派或因套牢、或想藉此買殼上市,以股市為旋轉樞紐,更加盡情地演出激烈的經營權爭奪戰。
業界分析,一般會被市場人士看上的企業,多半股本小、土地資產豐富,易於炒作。加上大股東之間如果沒有共識,「就易被趁虛而入。」一位證券業者分析。
國際票券公司職員楊瑞仁偽造商業本票事件的引爆點,就是在今年初,證管會股市監視中心發現上市公司高興昌股票有異常操作及飆漲現象。調查局展開數月追查後發現,該股從去年十月每股二十六.三元,被以波段炒作方式,至今年三月間一路飆到五十六元,漲幅超過百分之百。
而後主角鄭楠興藉由收購十八萬張委託書,取得高興昌董事長席位。檢調單位懷疑他高達七十億元的炒作股票資金來源,而後才追查出楊瑞仁是可能的幕後金主。
制度跑掉了
不獨個人手法創新,上市公司更是個中高手。南部流傳著,一些營建股曾流行以股票質押和現金增資的交替手法,炒高股價,以股票換鈔票。
對於不法問題,多數證券商卻不認為行政或檢調單位能真正有作為,「不是制度或法令問題,是執不執法的問題。」一位證券公司主管感歎:「制度放著不用,制度就跑掉了。」
內線交易被業者認為是證券市場最嚴重的問題。
所謂內線交易,依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規定:發行股票公司的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持股超過一0%的股東、基於職業或控制關係之人獲悉公司有重大影響其股票價格之消息時,在該消息為公開前,不得買入或賣出該公司之股票。
一位證券業高級主管分析,內線交易在台灣股市絕對不會消失,因為台灣股市賭博成分太重,董監大戶如有內線消息,再由主力大戶配合操作,獲利往往相當可觀,所以他們熱中股市而不疲。
在股價推升過程中,「獲利最大的不是散戶、也不盡是主力,而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寰宇財務顧問公司俞濟群指出。
國票案主角楊瑞仁在八月三日下午被調查局約談,但當天一早國票開盤即跌停,成交高達一萬多股,霎時內線交易疑雲滿天,證管會懷疑其中相關人員涉及,但追查至今尚未有結果。「互利共生使追查內線交易阻礙重重。」一位證管會官員說。
一位證券業者更透露,最近南部某金融股上市公司,因為股市低迷,準備把現金增資股價調降,消息宣布當天,該股跌停板。但就在前一天,身兼立委的該上市公司董事長旗下的證券公司早大賣了五千張該股票。
「交易所難道不知道嗎?」這位業者問:「只是不敢抓而已。」
事實上,證券管理制度也有死角,使得司法人員在查證時困難重重。譬如對於股市丙種墊款,目前證交法只規範了證券商,一般非證券商的金主,即使出借資金給股市主力或證券公司買賣股票,只要沒有涉及共同炒作,並不違法。
紀律趕不上自由
政府制定股市政策,賭性濃厚,是股市畸型發展的另一大原因。
金融紀律化追不上金融自由化腳步,使證券市場利益輸送大行其道、投機意味濃,更加一步步向危機靠近。
以開放新的金融機構、項目為例,固然帶給企業更方便的籌措資金管道,但卻也給予投機者更大活動空間,觸角從基層的信合社、農會、證券公司、銀行,到上市公司,結合成一隻金融巨獸。
一年多前,財政部為了刺激股市行情,開放每家銀行提撥二十億投資股市。當時某一財團投資的新銀行,立即進場高價購買同一關係企業股票,大股東趁機獲利出脫,卻把虧損留給該新銀行。
最近財政部為了護盤,更進一步決定大幅放寬銀行投資股票的限制,除了全額交割股外,銀行不再受「近三年稅後平均淨利率均在六%以上」的約束。財政部更打算允許銀行投資主要股東的關係企業上市股票。「銀行可以拿大眾存款人的錢去炒作自家關係企業股票,關係企業經營不善,銀行不就倒霉了嗎?」政大銀行系教授殷乃平不禁質疑。
相對地,在規範方面卻慢了一步。證管會直到最近才為了防範證券商與上市公司經營風險,打算參考國外作法,分別擬出例外及異常管理規定。此外,證管會也打算從十月一日起,規定上市公司董監事持股變動,必須以電腦磁片申報,以使上市公司內部人持股不足、未申報、短線交易、內線交易及遭斷頭等情形,難以遁形。
但甚至在管理制度翻新時,炒手的手法也更高一籌。
例如,有鑑於過去只有一家融資融券機構,不敷市場需求,而且造成地下金融猖獗,證管會去年開放民間成立新證券金融公司。
去年下半年,市場主力鄒勝卻就利用新的信用交易制度炒作股票,利用融資大舉買進億豐窗簾股,一天內就買滿一萬五千張的融資上限,成本只花了四成。而承辦融資的證券金融公司在款項借出後,也無法奈他何。
市場玩家的遊戲
國營事業民營化,更為市場玩家帶來好機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威京集團沈慶京介入中華工程經營權的過程。
去年五月國營企業中華工程官股承銷,由威京集團的京華證券取得承銷業務。當時總承銷股數達一億六千餘萬股,抽籤數量只有二千五百多萬股,而京華證券洽特定人承購股數高達一億四千多萬股。而後威京集團於八月份的中工股東臨時會中,藉重新改選董監事機會,取得多數席次。
「購併本身並沒有錯,」富邦證券投資顧問總經理龐厚元指出:「就怕進去後把公司掏光,變成個人利益。」不幸地,中工最近卻鬧出沈慶京透過掌握董事會決議,讓中工拿出一百億元投資股市救窮,董事長陳朝威因此憤而辭職的戲劇事件。
深諳避險之道的超級玩家,結合政治勢力之後,更彷彿穿起護身符,鍛鍊金剛不壞之身。
去年十月,股市大戶在洪福證券炒作華國飯店股票,發生高達八十億、證券市場最大一宗違約交割案,使股市元氣大傷。先有涉及利益輸送的華隆案、再有違約交割的厚生案、洪福案,股市聞人、華隆集團領袖、現任立委翁大銘,雖屢被外界認為涉案,卻始終無事,令一些市場人士拍案驚奇。洪福案至今尚未有審判結果。
翁大銘當初從股票市場立穩腳跟,之後藉蒐購委託書奪得華隆經營權,創立義新國際貿易公司、併吞國華人壽保險、購入中華證券投資。民國七十六年開放設立證券商,華隆集團一口氣設立國華、洪福、永豐、元統四家綜和證券商,成為國內最大證券集團。
歷經華隆案、厚生案、洪福案數次違約交割案,手下愛將、組織連番鎩羽、歇業後,翁大銘手中仍能一手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票券公司、及證券公司,一手在立法院運用影響力,企圖修改證交法對違約交割應負刑責規定為排除刑責。
「這是政府無能、小人得志。」一位市場人士語帶氣憤地說。
服輸認賠真英雄
股市由多轉空後,市場玩家各自浮沈,有人翻身坐大、也有人就此滅頂、更多人在垂死掙扎。「大戶現在已經死的死、傷的傷。」多位業者這樣形容。
深信「人是英雄錢是膽」的威京小沈,因近日股市無量下跌及房地產不景氣,瀕臨質押股票被斷頭處分、資金週轉不靈的危機。之後雖獲銀行團答應營救,「他需要很長時間療傷止痛。」他的一位親信說。
「一元作三元生意、三元作五元生意還可以,等五元要作二十元生意時,就轉不過來了。」一位證券業者評估小沈「受傷」有因:「看起來很強,但不堪一擊。」一語道盡股市掠奪者愈過度運用財務桿槓,愈易玩出問題。
「什麼叫做英雄?輸了認賠才是英雄。」太平洋證券公司副理雷培宇,看過股海浮沈後,卻如此相信。他更體認,股市是一盤棋,不論大戶、散戶,都只是任趨勢擺佈的棋子而已。
「即使做個人英雄式的奮鬥,也不能逆勢操作,逆流就會滅頂。」
但不甘心被浪捲走的賭徒,仍屢屢掀起股市風波,每一次股市弊案發生,政府威信和社會成本就跟著賠上。
市場人士則認為那是投機者一步步「倒台」的過程,市場遊戲規則已經在轉變。
元大證券副總經理林秋雄分析,股票市場規模愈來愈大,加上注重投資組合、基本面分析的法人機構愈來愈多,主力炒作將愈加困難。「有基本面價值的股票,他們(炒手)都不敢動。」法人機構之一的群益證券投資信託公司董事長葉志勇觀察。
「這不是制度懲罰他們,是市場懲罰他們。」一位證券業者認為:「這是他們不敬畏市場的結果。」
業界觀察,當許多投機客消聲匿跡後,市場資源重新分配,股市得以回歸基本面。把公道還給績優股,未嘗不是好事。「現在不懂基本面分析,很難賺到錢。」太平洋證券副總經理沈慶芳說。
歷經洶湧波濤之後,股市能否浴火重生?林秋雄認為,關鍵還是回歸到「用制度引導交易正常化」,股市低迷是個導正偏向的好時機。而市場力量要能發揮,終究得倚賴政府減少一點賭徒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