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10)教育部於國教院台北院舉行課程審議會(課審會)大會,從上午9點多,由教育部長潘文忠開場後,經過一整天馬拉松會議後,在晚間近8點做出結論: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維持原本課發會研修小組草案,為45~55%。
這項決議給近一個月來的高中國文課綱「文白之爭」,暫時劃下句點。近月來有人提出,把高中課綱文言文比例大幅下降為30%、推薦選文從20篇降為10篇,並大幅增加台灣本土作品的比例,引發極度爭議。甚至連中研院院士都集體連署反對降低文言文比例。
或許你會好奇,12年國教課綱從馬英九政府就討論許久,甚至原訂107年就要實行,為什麼普通高中的國文課綱,近期會引起軒然大波?
高中國文課綱「文白之爭」,到底在吵什麼?
原來,12年國教新課綱原本早已訂於107年上路,但卻因為發生課程審議大會分組委員組成比例違法的爭議,導致教育部必須將分組委員重新改聘,不只導致12年國教課綱延後一年至108年才實施,綱要的審議更必須「從頭來一次」。
正因為審議從頭再來一次。這次新的委員對原本已經通過的課綱,提出不同意見與看法,包括「大幅降低文言文比例」「台灣文學取代經典古文」「刪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四書範圍」「刪除文化經典選材範圍」等訴求,引發極大爭議。
尤其前兩者,更擴展為「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之爭」,甚至進一步拓展為「去中國化與台獨化」等政治爭議,進而引爆這一波高中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的爭議。
如果單純回到課綱內容,從文白比例和選文內容來看,最大的爭議為以下兩點:
爭議一:讀古文是造神?文言文比例從45~55%降至30%?
在原本國教院研修小組通過的版本中,高中國文的教學內容中,文言文比例是45%~55% ,推薦選文20篇。也就是高中國文課,學生約有五成的學習內容是文言文相關。
不過今年八月,新聘課審會普通高中分組中的學生代表靜宜大學林致宇提議,應將文言文比例調降至「上限30%」。
林致宇受訪時指出,從當今社會需求與學生學習來看,應該加重白話文比例,而非一味念生活中並不需要的文言文,認為過去國文課太多歌頌唐宋古文八大家,「都只是在造神」。
反對派意見:
但此議案一出,引起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曾永義、孫康宜、李惠儀、李歐梵、何大安6人,以及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陳國球、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長胡曉真等人,在8月25日發起聯署「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呼籲謹慎審議課綱」,反對降低文言文比例。
王德威強調,國語文是台灣學子面對世界的基礎,原本由專家組成的課發會研修小組,在之前兩年所建構的課綱,從歷代選文以及經典古文,以及不同文類的比例配置,可以展現中華文化的思想源流,「不宜再任意裂解限縮」。此一連署一週末破2000人,到今天課審會議前,連署人數已達5萬人。
贊成派意見:
另一方面,台灣文學學會則由詩人向陽等人帶頭,表態支持課綱調整,認為現行高中國文中文言文比例佔45~65%,加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達75%,就算新版課綱調降為45~55%,加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依然達65%,比例實在過高,應該大幅下降文言文比例。
另外,由政大中文系台灣文學所教授陳芳明教授聯合百餘位作家,則推動「高中國文課綱增加台灣新文學比例、調降文言文比例」連署,附和新課綱應該降低文言文比例,增加台灣新文學做為內容,尤其是台語、客語以及原住民語的語文素材。
陳芳明強調,反對文言文調降團體常把文白之爭泛政治化、台獨化,一提到增加白話文,就是「去中國化」,但台灣已經是多元社會,讓國文學習更多元,才能符合台灣這個多元化的公民社會所應有的核心素養。
而台灣元老級作家鍾肇政、林亨泰、李魁賢、東方白等作家,則於9月6號提出「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聲明,聲明中提到,台灣國語文教育在過去黨國體制下,長期偏重中國文學與文言文,跳過白話文與台灣本土文學,等於是用語文養成國民文化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開展,導致缺少新視野。
不過就雙方連署的人數多寡,可看出支持調降文言文的人數,遠不及反對者。可見這一坡爭議,民意可能站在維持文言文比例這一端。多數人民認為,文化就是文化,不該因為綠色執政就反中,連文字之美與傳統,也推翻掉了。
爭議二.台灣無名作品取代經典歷代古文?推薦選文從20篇降為10篇?
另外普高分組針對「推薦選文」部分,則提出甲乙兩方案。甲案是完全不列出選文,由老師自行挑選決定;乙案則是將選文由原本20篇,下修到10~15篇,並經網路投票選出10篇推薦選文。
配合推薦選文降為10篇,為收集民眾意見,課審會高中分組委員並列出54 篇推薦選文,在8月4日~8月14日開放網路投票。
由於宣傳不足,在候選的54篇文言文選文中,最終由517位投票者選出10篇文章。前10名中和原本國文課綱選文重疊者,只有4篇,分別為「桃花源記」「赤壁賦」「鴻門宴」和「岳陽樓記」。
而新選出來的6篇文言文,則是台灣作家或台灣相關的古典文學,包括「諸羅三賢」陳夢林的〈望玉山記〉、日治時代日本作家中村櫻溪的〈七星墩山蹈雪記〉、清巡臺御史黃叔璥記錄海員生活的〈赤崁筆談:海船〉、陳肇興記錄中南部原住民的〈番社過年歌〉、清領時期在台官員阮蔡文的〈大甲婦〉和日治時代文人蔣渭水的〈送王君進監獄序〉。
反對派意見:
10篇選文一經公布,馬上引發大量抨擊。許多國文老師、教育界人士、教科書出版界,紛紛夠過各種社論管道,認為選文不妥:
原本的推薦選文依照歷朝順序安排,被認為照顧到不同年代的不同作品,但經票選的這幾篇台灣文學,不只多數從未出現在過去的課綱選文中,甚至在票選中擠掉其他知名古典文學作品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屈原的〈漁父〉等等。
許多民眾質疑,這幾篇台灣文學作品是否真正具有「國文」的代表性?還是只是因為意識形態而入選?
因為作家描述觀點不同,幾篇作品內文描述引發歧視爭議。例如被認為歧視原住民(〈大甲婦〉中的「土番蠹爾本無知」),談及嫖妓(〈送王君進監獄序〉中的「嫖來又嫖去,肉林而酒池」)。
讓學生學習這樣的文字是否恰當?另外,用日本灣生作家的〈七星墩山蹈雪記〉,來作為學生修習國文的代表,是否合適?
另外,10大選文的網路票選,大眾參與度極低,只有517人投票,非學生、家長、文化界、教育界人士,與高中國文教育無關的外人,能決定未來台灣高中國文國教走向?
在今天晚上8點多的會後記者會上,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出面說明,文言文比例部分已定案,維持45%到55%,至於另一個爭議:選文,則留待下次再討論。
今天原訂48位審議委員,共出席45位,並在今天與文白之爭相關的第7案中,針對4個不同版本的國文課綱提議進行表決。
第一案為「文言文全數刪除」,共13位同意、21位委員不同意;
第二案為「文言文佔40~50%」,共21人同意、14位不同意;
第三案為「普高文言文除中華文化教材外,其課數比率應符合3年平均占30~40%」,共15位同意、9位不同意;
第四案為「文言文的課數比例須符合每學期以30%為上限」,共16位同意、13位不同意。
但因為4案表決結果都沒有過半,所以無一採納,最後決定延續原本研修小組所提的「文言文之課數比例需符合三年平均45%至55%。文言文選以兼顧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文類為原則」,與原本相同,讓爭議回歸原點。
不過在「刪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四書範圍」此一提案中,原本範圍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內容,但今天由在場委員舉手表決,共27人過半同意,開放四書之外的選文,可以由老師從五經或諸子百家等相闗選文,符合中華文學文化價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