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黑松沙士命名 源自配方中的神秘植物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8-12

瀏覽數 109,650+

黑松沙士命名 源自配方中的神秘植物
 

正港的台灣味

一個飲料,就是一個時代。

在台灣民眾心目中,黑松是飲料的代名詞。一提到「黑松」,消費者馬上聯想到黑松汽水、黑松沙士兩大招牌產品。累積至今,黑松汽水已賣出超過二十八億瓶,黑松沙士則是自一九五○年推出以來,已銷售逾六十六億瓶,可以繞台灣超過一千零五十圈。黑松不僅是台灣本土飲料界的泰斗,更見證台灣歷史變遷。

風行七十年

談起黑松這個品牌,要從一九三一年說起。

「進馨商會創業之初,原本只有富貴牌及三手牌的彈珠汽水和富士牌中瓶汽水,」黑松前董事長張道炷談及父執輩創業初期,「日本人喜歡用『三』做品牌,因此我們就也來一個三手牌。」黑松受日本文化影響很深,早年的品牌概念多學自日本。「三手牌」有張家三大房堂兄弟聯手創業的寓意,商標就用三隻手掌向外延伸組成的圖案。

為了證明台灣人有能力生產高級汽水,一九三一年進馨商會以「黑松牌」為商標,開始產製高級汽水。

最早的「黑松牌」商標,是參考日本頂級清酒的設計,上面有黑松樹圖案,意謂如黑松樹般一年四季長青,商標外圈是八菱鏡形,傳達如鏡般清新高照,但直到一九三六年,進馨會社取得東京註冊局核准,才開始使用「黑松」商標銷售產品。

台灣光復,更名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後,即以「黑松牌」產製高級汽水、「三手牌」生產普通汽水,兩個品牌同時行銷。不過,「『三手』被聯想成『賊仔手』的『三隻手』,變成負面形象,」張道炷說明當年品牌演變的過程,於是在一九四七年決定停用三手牌,只以「黑松」單一品牌行銷。

一九五一年,黑松商標取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商標註冊證第四號,是台灣飲料業第一家取得註冊商標的廠商,沿用至今,是目前最早且依舊有效的商標。到現在,黑松已是風行七十年的在地品牌,伴隨台灣人一起長大。

不僅商標向日本學習,早年黑松的汽水生產技術、研發,也深受日本影響。

一九三四年黑松推出新飲料「NO-BEER」,這款顏色呈淡黃色,比一般汽水氣泡更強、喝起來更有味的汽水,早已在日本掀起流行風潮,在水果口味汽水未上市前,NO-BEER深受消費者喜愛,因銷路大增,利潤又高,各汽水廠爭相生產傾銷,競爭激烈,造成市場價格混亂。

台灣光復後,黑松復業並持續研發新品,在一九四九年推出蘇打水、椪柑汽水、薑水等各種不同口味的汽水,只是市場接受度終究不如NO-BEER。

不過,到了一九五二年,台灣省政府卻發出一紙命令,要求業者更名。原來,當時政府規定,飲料產品不得使用「啤酒」(beer)字樣,黑松便將NO-BEER改名為鮮泡汽水。一時之間,同業競相仿傚,市面上鮮泡汽水大行其道。為了正本清源,一九五五年,黑松再把鮮泡汽水更名為黑松鮮泡。

在四、五○年代,黑松汽水與黑松鮮泡汽水,可以說是黑松早年的兩大主力產品;甚至,早年的農村民眾還曾將鮮泡汽水與米酒混合,仿製成啤酒,成為當時一種時髦的飲用方式,一度逼得專賣局不得不出面干涉。

「黑汽水」誕生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黑松創業起家時,賣的是透明無色的白汽水,但在張文杞的一次大陸行後,從此改寫他的創業傳奇。

對於生產技術和產品研究不遺餘力的張文杞,經常往返日本和大陸經商考察。一九四七年,他在上海知名的正廣和汽水廠,發現一種口味特殊的深褐色氣泡飲料,並輾轉購得飲料配方,帶回台灣研究、調配。

「他很講究飲食,迎神拜拜時,都會請總鋪師來『辦桌』,還要自己試吃,看菜做得好不好,還會提供意見給廚師,」張道炷形容他的大伯張文杞,味覺很敏銳,對產品總會親自一試再試,逐步修正口感。

不過,「後來配方是我調配的,」黑松前總經理張道熙說。他自台大機械系畢業,剛到進馨汽水上班,那時張文杞已經多次測試口味,調配出沙士汽水,便把後續調配任務交給他。

傳說中的神祕配方

一九五○年,黑松牌「沙士汽水」上市,成為黑松汽水的姊妹品牌。

不過,沙士的特殊口感,初嘗有股藥水味,消費者一時難以接受,還笑稱黑松是在「賣藥水」。沒想到,這個口味奇特的「黑汽水」,一路熱銷六十五年。

黑松沙士幾乎成為「國民飲品」,大家對它的印象是有降火解熱的功效,坊間還因此衍生出多種特殊飲用方式,例如:加一點鹽巴,在夏天能解熱又可治中暑,銷售往往供不應求。

沙士的命名,源自配方中的一種天然草本植物sarsaparilla,中文稱作菝契,原本是墨西哥原住民用來解熱的自然草本飲品,後來成為美國民眾常喝的飲料。

對台灣人來說,菝契,陌生、有神祕感,黑松沙士廣告還曾以「阿非利加的祕方」、「來自西印度群島的祕方」,做為宣傳訴求。甚至剛上市時,只有英文商標「Sarsaparilla」,瓶身與商標都是咖啡色;後來,才加上中文商標「沙士汽水」,之後又改名為「黑松沙士」,一直沿用至今。

過去,外界盛傳,黑松沙士的配方掌控在少數人手上。據聞,除了張文杞、張道熙,只有一位早期的老員工握有配方,就是曾擔任製造部經理的李德亨,更增添沙士獨特口味的神祕與珍貴性。

「調配室的門永遠都是關上的,那時負責調配的是李德亨,調配好的原料,整桶拿出來交給生產線,然後門就關上、鎖住,」和黑松業務往來逾六十二年的恆新香料公司前董事長張德如說,「黑松沙士的配方,知道的人沒有幾個。」

「黑松沙士賣了三十四年,才首度調整配方,以新口味上市,」張道熙說,「一九八四年,因為黃樟素(safrole)事件,全面改變配方,完全不含黃樟素。」不過,黑松真正全力就沙士產品研發創新,是到九○年代才開始。原因之一,是黑松沙士揹負公司主力商品包袱,研發團隊不輕易更改沙士配方,即使民間早已風行沙士加鹽巴的飲用方式,黑松直到二○○○年,才推出加鹽配方的「黑松加鹽沙士」,成為黑松沙士的副產品。

因應飲料市場多樣化,除了經典的傳統口味沙士,黑松從一九九三年開始,陸續推出不同口味的沙士,但消費者還是偏愛經典口味。

早年的台灣,民眾經濟條件不佳,汽水或沙士之類的包裝飲料,全都是奢侈品,不是解渴的飲料。「反倒是小販在路邊擺攤賣『涼水』,自行調製檸檬汁、酸梅汁和冬瓜茶等冷飲,一杯一杯賣,一時蔚為流行,」黑松前總經理范鋒明說。

黑松沙士命名 源自配方中的神秘植物_img_1

本文節錄自:《黑松百年之道》一書,傅瑋瓊著,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