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年七月十九日起,將在日本北九州佐賀縣連續開辦八十七天的世界陶磁博覽會,具體而微地展現了日本人結合文化與產業的創意。
北九州的佐賀縣位於日本與中、韓貿易的樞紐,自十六世紀當地發現盛產製造陶磁的原料高嶺土之後,就一直是日本的陶磁重鎮。時至今日,由於原料日益短少,盛況雖不如昔,但全縣八十八萬人口中,仍有三萬多人從事陶磁業,陶磁產品也仍為該縣三大產物之一。
五年前,國際陶磁藝術學會選定佐賀地區為定期大會會址,佐賀縣府就趁此良機,向中央的通商產業省申請承辦「國內萬國博覽會」,一方面振興產業、促進國際交流,一方面也藉此提高當地民眾的本土意識、塑造個性鮮明的地方社會。
「文化」與「文化財」
通產省批准申請後,佐賀縣政府商工課先組成五人小組,隨著籌備工作的擴展,現在佐賀縣商工會館裡,已有一個百餘人的執行委員會,統籌規畫這項名為「世界.焱的博覽會」的各項活動。
「焱」取材自燒製陶磁的火焰,博覽會執行委員會事務局次長重松紀之說,「焱」字代表的是三把火--人類熱情之火、文化創造之火及產業發展之火。由此,也不難猜到,博覽會的主題正是要呈現「自然-人-技術-物」這種連鎖共生的關係。顯然地,佐賀縣一段交織著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歷史進程,就這樣引了出來。
表面上看來,由商工課籌辦兼具文化和商業功能的博覽會,似乎是很難想像,但在日本,這並不成問題。
首先,在「文化」和商業之外,另有一個概念--「文化財」。「文化」和「文化財」在日本的縣級政府中是由兩個分立的單位管理,諸如「人間國寶」這樣的殊榮,只有「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的保持者」才有資格膺任,並非泛泛的「文化成就傑出者」。由此看來,在日本,文化原本就與商業並不太過隔閡。
其次,位於商工會精中的博覽會執行委員會,實際上涵蓋了佐賀縣公私立各級教育、文化、觀光、商業等一八一個組織,連一些不甚相干的交通安全協會、料理業環境衛生同業聯合會等,都是其中一員。
佐賀縣觀光聯盟的專務理事最所東吾很驕傲地表示,自從地方上決定辦這項預計吸引一百二十萬觀光客的博覽會,當地商家、企業多半自動自發地積極響應,因此,雖然距正式開辦日還有一年的時間,但整個佐賀縣卻像是早已動了起來。
的確,放眼望佐賀縣街道上、櫥窗裡、酒肆中,處處有博覽會的標誌、海報和吉祥物「陶娃娃」。若是在當地餐館享用完一頓道地的日本料理,也不必驚訝頭髮花白的老闆會搬出珍藏的陶磁藝品,比手畫腳地與觀光客共欣賞,此中無他,共襄盛舉罷了。
有了整合性的規畫、全民的參與,還在緊鑼密鼓倒數計時的「焱的博覽會」已呈現出多元的功能與面貌。
在一個陶磁器展示場中,有著茶香四溢,角落裡準備的四疊資料從不同的面向來詮釋「陶磁」--,教育委員會的小冊子簡介陶磁的歷史,觀光聯盟拍攝的錄影帶導覽當地的名窯,一本圖集由文化單位擷取美不勝收的陶磁藝術佳作,還有一本佐賀新聞社的出版品為業者做指引。
從傳統中尋生機
這種種切切結合文化與產業的創意,是渾然天成的嗎?蛛絲馬跡中,遊客可以找到答案。
與今右衛門、柿右衛門並列為佐賀縣三大陶磁名家的源右衛門,一向以中國明代磁器的圖案為藍本,如今發展出各種揉合傳統與現代的陶磁器日用品。在其略嫌狹隘但不失精巧的展示廳裡,牆上掛著一幅漢字橫幅--溫故知新。
溫故知新,那應該就是調合產業與文化的創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