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居住正義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北市府的4年2萬戶公宅願景

北市都市發展局長林洲民: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7-07-12

瀏覽數 25,100+

「居住正義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北市府的4年2萬戶公宅願景
 



2014年11月,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後,輾轉徵詢林洲民是否有意願加入柯市府團隊,主要考量林洲民的建築專業,以及對公共工程的理解,都讓柯文哲十分認同他的理念。

從建築師到都發局長 林洲民創造新舞台

林洲民思考,具有執行力的公務員相當不易,如今有這個機會,也想試試自己能否從抱怨公務員的人,變成有執行力且不被抱怨的人,所以接下這個艱困任務。「過去我是在固定舞台表演的建築人,如今變成為建築人創造舞台。」

對於公共工程的迷思,由於市府承辦單位對於建築本質的不瞭解,往往無法掌握民間的品質,但是長期在業界工作,林洲民對於「行情價」非常瞭解,「我在徵詢工程單位時,就已經知道要做什麼,而且預算到哪裡,品質該到哪裡。」這也讓公宅在規劃建造時,工程商無法偷工減料,在內行人面前只能公開透明。

大台北都會區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高房價低所得成為年輕人及弱勢族群痛苦的來源,都會區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單親家庭、低收入戶等「老殘窮」弱勢住戶,更因為刻版印象受到租屋市場的排擠與歧視,北市府提供的租金補貼,無法完全協助弱勢者在租屋市場解決居住的基本人權,所以公共住宅是保障市民基本居住權利,因此柯文哲提出4年興辦2萬戶公共住宅為政策目標,就是希望讓市民能夠安居臺北。

為了落實居住正義,展現於4年內興建2萬戶公共住宅的承諾與決心,臺北市政府以多元方式增加公共住宅存量,包括直接興建、包租代管、公辦都更、聯合開發分回等多元方式,希望能夠取得公共住宅,讓市民可以居住。

沒有預算支持 4年2萬戶很辛苦

談到柯文哲提出4年2萬戶、8年5萬戶公共住宅的政策理念,林洲民表示:「4年2萬戶公共住宅,當時我們都認為在現有體制上是做不到的,柯文哲上任首年並沒有很多預算,住宅基金財務也不足,土地也沒有著落,一開始真的很困難。」

從2014年12月到任至今2年半,北市真的達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公共住宅非常搶手,已出租的11處公共住宅合計1,116戶,另目前6處施工中、4處工程決標、4處工程招標中、7處公宅規劃中、9處基地專案管理或設計監造標公告上網中,加上規劃中基地及都市更新分回作為公宅戶數,合計可達1萬8千戶,距離2萬戶的目標已不遠了

北市府人力資源有限,在106年初中央《住宅法》修正通過後,在土地取得及財務部分,已經有了法源依據,對於中央、地方合作推動公共住宅計畫有重大意義,市政府也將推動組織再造,擴充工程及相關人力,並成立「住宅處」及「公宅管理公司」等專責機構,以整合並提升居住協助品質,在組織調整尚未完成前,則將調派人力,希望達成2萬戶公共住宅計畫目標。

「公宅」變「公園」 沒有圍牆的開放空間

臺北市公宅的特色,就是在基座擁有公共性,設置托嬰、長照等單位,開放性融入市民生活,這是連阿姆斯特丹、柏林公宅都沒有的配置。林洲民形容:「臺北市不是多了49處公共住宅,而是多了49個社福中心和開放綠地。」在臺北市公共住宅租住和路過公共住宅的市民,都能夠享受它的便利和所提供的開放休憩功能,不像豪宅有圍牆,公宅是沒有圍牆的有形界線。

民眾對公共住宅的住戶有很多的疑慮,像是住戶素質不佳、開放空間髒亂等,都是著眼於過去對於部分國民住宅的刻板印象。林洲民要努力扭轉這種印象,「臺北市公共住宅的基地都是住宅用地,只是長期未開發,如今變為開放空間,像是公共走廊的品質等,都會有顯著提升。」

臺北建公宅 「一天都不能等」

林洲民認為,荷蘭公屋的比例是所有住宅的35%,台灣就算20萬戶全蓋好也才5%,臺北建公宅「一天都不能等」。世界公宅自償率50年是標準,臺北市用住宅基金加上借貸,預估計畫年期的第43年就能夠100%自償,已經是超標了。

「土地」是公共住宅興建最困難的一點,北市府也持續盤點國有及市有土地來新增公宅基地,並分階段納入106及107年興建計畫標地。如果只靠公家力量是不夠的,必須透過聯合開發都市計畫獎勵容積、市有土地參與都市更新分回住宅,以及修繕市有閒置眷舍等多元方式,取得公共住宅。如近期計畫投入3,700萬元修繕新興市場基地現有閒置眷舍,提供37戶公共住宅等,亦將累積增加公共住宅數量。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由於週遭住戶對於公共住宅入住者品質的疑慮,讓北市府推動公共住宅的過程中,屢次遭到附近居民反對,導致推動困難。強調溝通的都發局,為了使市民更了解市府公共住宅推動計畫,了解地方居民需求,將公民參與精神於公共住宅政策具體實踐,從2016年2月起,就到各個公共住宅基地辦理公聽會及說明會,已辦理35場次,如此加強政策說明與溝通,希望能夠解除市民的疑慮,並廣納各界意見取得共識,希望順利推動政策目標,創造整體社會正面效益。

由上而下的推動政策,是無法完整達成溝通目的,都發局也與關心居住議題的NGO組織、社會福利團體等,一同推動及宣導公共住宅政策的理念,期能形成社會共識。

「居住正義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北市府的4年2萬戶公宅願景_img_1

理想城市是為生活品質奮鬥 不是為房貸

「溝通的過程是難度重重。」林洲民感嘆地說:「推動公共住宅有很多困難,像是周圍居民同意者是隱性的,但反對者是顯性的,這就有賴溝通去解決。」例如,捷運共構宅出租率是80%,但是捷運共構宅的公眾利益是全體市民的,做為圖書館會更好。柯文哲非常重視公眾利益,市民的質疑、抗爭、溝通都只是過程。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價」問題,許多居民擔心公共住宅可能會讓房價下跌,林洲民特別耐心解釋:「到目前為止,市府已出租的公共住宅附近房價只有持平和不降反升兩種情況。不過房子是必需品,房價不該狂飆,房價越高越好是錯誤觀念。北市府未來將成立住宅管理公司,這是值得做的事。」

林洲民說:「居住正義很少被當做公民議題,當北歐、阿姆斯特丹、柏林等城市房價20年不變,理想城市的市民,應該將努力放在專業工作、生活品質,而不是房貸。臺北市如果順利,8年就會做到,屆時會有更多民間力量進來,5%公宅只是滿足基本需要。」

臺北公宅當「樣品」 體現智慧城市

臺北公共住宅不只是「新建」,更是「新創」!如果用看待傳統社會住宅、國宅的眼光來看臺北市公共住宅,那可是大錯特錯。透過北市府資訊局籌設的「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導入智慧資通訊(ICT)科技,公共住宅是不折不扣的智慧社區,屢獲國際智慧城市獎肯定的臺北市,智慧的公共住宅除了智慧綠建築技術、能源管理、自動化控制、系統整合等智慧基礎建設外,導入智慧化生活服務亦至關重要,藉由智慧服務直接滿足公共住宅,甚至周邊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真正落實智慧社區理念。

智慧社區聽起來很科技、很複雜,其實就是將ICT落實在生活應用,像是智慧公共住宅擁有節能、節水、社區安全的功能外,還有智慧社區管理雲、智慧電網、智慧化高齡健康住宅等,讓住戶能夠舒適的居住其中,還可以帶動營建與ICT相關產業產值,及省水、省電的效益。

公宅設置「智慧三錶」 智慧管理生活

北市公共住宅基本須配置「智慧三錶」,還會建置智慧電網、U-car及U-moto等系統,而且為了預防不適當的住戶,還訂定《臺北市公共住宅智慧社區建置規範手冊》,作為公共住宅發包內容的依據,並提供給設計單位、ICT科技廠商參考遵循,融合建築美學、公共藝術、智慧綠建築,結合台灣ICT相關產業能量,打造新一代智慧化公共住宅。北市將「豪宅」變「好宅」,希望藉由公共住宅帶來的創新改變,翻轉大眾對公共住宅的思維。

「我們不是要蓋豪宅,是要蓋好宅,好宅配豪宅,都是好鄰居」,林洲民形容,「我們是第一線的規劃者,要讓民間的豪宅和市府的好宅融合在一起,打破大家對公宅不信任的感覺,讓住戶知道住公共住宅是很棒的選擇。」

「居住正義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北市府的4年2萬戶公宅願景_img_2

柯文哲新建公宅 佔小英政見的41.6%

柯文哲與蔡英文都提出公共住宅的政策,但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林洲民強調:「柯P的5萬戶是新建,小英總統的20萬戶中,12萬戶新建、8萬戶包租代管,所以,柯P新建的5萬戶,高達小英總統提出新建公共住宅「12萬戶」的41.6%,這是重要的任務,我們會加倍努力!」

「最辛苦的時間已經過去」,林洲民表示:「議會預算已經100%或是有條件通過,柯文哲第一任市長任內1.8萬戶公宅已經沒有問題。這1.8萬戶公共住宅分為三類,包括已出租、施工中、發包中,明年還有可能衝到2萬戶。」

「居住正義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在都發局統籌下,市府各局處合作推動公共住宅,由於土地資源、財務資源得來不易,都發局小心翼翼發包參與、全程監督,如今已經走的越來越遠、越來越穩。

「居住正義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北市府的4年2萬戶公宅願景_img_3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