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演練期,在兩個月遊戲中虛擬人生
─多元發展vs.創造大富翁版本新玩法
可曾想過,玩大富翁方式可以很不一樣!這是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活動,完整養成孩子的金錢、數理觀念……
很多孩子都玩過大富翁,無論是早期的紙張版,還是後期的電子版,藉由大富翁的遊戲內容,逐漸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可曾想過,玩大富翁方式可以很不一樣!這是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活動,完整養成孩子的金錢、數理觀念……
從紙幣、幣值到機會命運卡,都有創新的玩法。進入大富翁情境教學活動的第一步,不是講解遊戲規則,而是教孩子「印製紙幣」。
老師先介紹有關鈔票的知識,像是分辨偽鈔、錢幣的法律規定,接下來觀察真正的鈔票,再以暑假旅遊地點的蘭嶼文化為主題,在珍珠版上刻製圖案,以版畫原理印製鈔票,像是一百元的圖案是拼板舟、五百元是人形紋……孩子們瘋狂地印了滿地的鈔票,宛如我們中央銀行的印鈔廠。
了解紙幣後,老師們讓每個孩子擁有一萬元的額度,他們必須去計算共需幾張一千、五百、一百、五十和十元的錢幣,才能組合成這個金額。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滿龐大的數學題,包括乘法、加法的運算,他們整整算了四十五分鐘。
「我想盡我的能力試試看……」雖然有的孩子才小一、小二,不會乘法,也想要動動腦用盡各種方法試試看,精神可嘉!
從遊戲中體驗人生—凡事都得付出代價
在為期兩個月的遊戲中,老師們設計了許多教案,讓孩子從遊戲中體會「凡事須付出代價」與「賺錢的辛苦」。
•生活自理能力:大富翁遊戲裡讓大家既期待又害怕的命運機會卡,老師將它賦予新的功能:結合「功課自理」「英文練習」「做好事」等能力訓練,將獲得大富翁錢幣的機會,改成「四十分鐘寫完功課,賺一百元」「大聲唸一個故事給同學聽,賺二百元」「幫助同學,賺三百元」等。
•做家事打工賺錢:將孩子平常要做的家事變成「讓孩子來應徵工作」,還必須經過「面試」才能得到工作。例如老師會應徵「身強力壯的清潔工」掃地,要能在10秒內做3個伏地挺身才通過。平時孩子推三阻四的苦差事,這時變成大家熱烈爭取的肥缺呢!過程中老闆(老師們)會觀察每個人的認真程度,隨時獎勵加薪,讓孩子了解「一個人的努力程度與得到的報酬成正比」。
•使用者付費:孩子以往認為可以理所當然地取得如「午餐」、「點心」或「上課」,在老師的課程規畫下,都要付錢(大富翁紙幣),讓孩子們了解有付出才能獲得,凡事得來不易,也可以藉機提升孩子「惜福」的價值觀,因此午餐、點心都變得更加珍惜可貴了。
•利息—先享受後付款的代價:小孩有些時候忘記帶「錢」,或因理財不當導致入不敷出,需要借款,每天就要多付十元「利息」,藉此讓孩子們了解在社會上「先享受,後付款」或者是「借錢」的行為後果,都必須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了解智慧財產權:現在許多青少年都會在網路上違法下載影音產品,不知不覺中侵權、觸犯法律,為了給孩子正確的觀念,老師也設計了許多與智財權有關的教案;比方說,孩子們美術作品被登上網誌,終於親身體會「智慧財產權」的意義,當他們領到高達五百元的版稅時,智慧簡直就是財富,每個人都樂不可支!
大富翁愈玩愈有心得!天下絕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為了玩大富翁,我們自己印鈔票、還得學會計算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吃點心、看影片、外出買門票都得付錢;只好努力上台說笑話、說故事、當小老師才能打工賺錢,才能收支平衡……
現金流遊戲中的社會縮影─原來大人要學這麼多!
「大富翁」是孩子普遍玩過的遊戲,後來坊間又有更深奧、更複雜的「窮爸爸與富爸爸現金流遊戲」,此版遊戲,孩子們稱之為「豪華版大富翁」。
•基礎理財觀念養成:現金流遊戲中有很多專有名詞,孩子們必須通過測試,才能取得玩「豪華版大富翁」的資格。老師在紙卡上分別寫下了「現金」「資產」「負債」、「收入」「支出」「利息」「信用卡」「金融卡」「定存」「活存」「股票」等,讓孩子一起動腦思考。全數通過測試後,師生們便進入「現金流」的虛擬人生。
•從職業與收入支出關係,模擬人生際遇:一開始玩首先,必須先抽出職業,詠涵抽到卡車司機,永敏是祕書,帆帆是警官,旆旆是護士。孩子們發現:不同職業薪水大不相同,還必須思考「支出」的項目,不小心還會「負債」,甚至遊戲中還模擬了生孩子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情境、支出相對增加,每月的現金流立刻減少。
孩子們一邊大喊生孩子那麼痛,一邊惋惜多出的支出,就會體會出當父母大不易。
這遊戲也引導孩子發現各個職業的支出大不相同,途中也會出現「額外開銷」,如結婚、朋友生日、出車禍……另外,孩子也學習分析做小生意、買股票的機會,該買或不該買。由於孩子們明白專有名詞的意涵,玩起來更投入也更大膽。帆帆、永敏在股票最低點買了上千股,又能把握時機賣出,因而多了一筆額外收入;詠涵、旆旆則嘗到失業的難題,除了沒收入,還必須支付每月的開銷,詠涵因此眼眶泛紅,旆旆雖然有些難過,但也理解這是人生中可能發生的狀況啊!
•應徵一日職業不滿足,孩子也想玩角色扮演:現金流遊戲中也像大富翁一樣安排每日掙錢的機會:可應徵日薪三十元的會計師,每日一聘,想要取得資格,就必須通過計算測驗,答對率最高者就可獲得當日工作機會。
後來由於一天只能有一個會計師,孩子玩得不過癮,便想擁有自己固定的職業。早就伺機而動的老師當然不會錯過這班順風車,順勢引導孩子延伸討論「職業」的觀念,職位除了會計師外,最受大家歡迎的還有警察、護士,以及服務天使(服務生)。也約定銀行固定每月五日發下薪水,並討論每樣工作該負責什麼任務、請假需請人代班等,還會在月底討論薪水高低是不是符合工作內容,需不需要酌情減薪或者加薪。
遊戲最後必須結算手上資金,由於數目不小,孩子們還沒學到「進位」觀念,老師除了指導計算之外,也簡單告訴要訣。還記得當天遊戲結束,孩子們搭車回家時仍不停地討論著:「早知道就買股票」「失業真討厭」「生小孩好花錢」「我覺得買房子才可以賺錢」……
一輪遊戲下來,老師觀察到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旆旆、詠涵較勇於冒險投資,對股票、房地產興致頗高;永敏、帆帆屬於保守經營,傾向統統存下來。
玩現金流遊戲,玩出投資理財好頭腦!
進階玩豪華版現金流遊戲,非得學會理財專業術語,還要能逢低買股票、會儲蓄理財,否則哪天生小孩要花錢,若不小心又休無薪假,就慘囉‼
延伸觀念
1.打折vs.百分比
「九折跟一折,哪個比較便宜呢?」老師問。
「九折!」孩子們大聲地說。
老師們這才發現原來孩子們對「打折」實在很沒概念。
所以老師們設計教案時若出現必須購買電影票、點心等物品,則會加入折扣的難度,經過幾次的實戰經驗後,「打折」問題便難不倒他們了。
2.全球化衝擊下的「外包」
老師們給孩子看了《世界是平的》(outsourced)這部電影的片段,內容講述在降低經營成本的考量下,工資低廉又會說英語的印度大學生,成為美國電話網路銷售公司的最愛,美國紛紛將call center遷往印度。然而,本國勞工失業災難和廉價外勞商業利益卻形成強烈對比。
「你們知不知道『外勞』是什麼意思?」老師問。
「外國麥當勞!」這個回答引起一陣哄堂大笑。
「為什麼台灣公司不用台灣工人而要找外籍勞工呢?」老師們請孩子想想,再請他們想如果台灣企業外移或者都用外勞,那會有什麼影響?
「這樣台灣就會有很多人失業啊!」孩子們都知道企業外移和引進外勞對台灣的負面衝擊。
自己發明的大富翁遊戲─建立創新及邏輯觀念
大富翁遊戲多玩幾次,就會逐漸失去新鮮感及教育新啟發,這時,老師與孩子突發奇想,乾脆自己設計大富翁遊戲。幾經討論,師生們決定結合寒假的嘉義旅行,規畫自製一份「嘉義旅遊版」的大富翁,讓孩子們一一複習這一段時間每個人負責介紹嘉義景點的地方特色,再畫上機會格和命運格,剩下的空格由孩子們任選兩格,挑選出自己要介紹的嘉義地名及特色;遊戲進行中,只要棋子落在不同的地點時,就要做景點說明。孩子們對於難度偏高的大富翁真是又愛又恨。不過,當他們學著做景點介紹時,漸漸有小導遊的風範,講得頭頭是道,一趟玩下來,大家對嘉義更有概念了!
除了將大富翁改編為「地方景點」版,孩子們還曾運用創意,把來自西方的大富翁與東方的《三國演義》結合一起。改版原則不僅要和三國有關,還須從中建立「正面的品格」,例如幫助他人鑄劍可以前進兩步,喝醉酒亂打人就得後退兩步等。由於《三國演義》人物多、每個角色的「才智」「武功」「才藝」「品格」都不太一樣,在角色選擇時,孩子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內容更熟悉了!孩子共同繪製紙板、地名卡、武器卡等,透過角色在遊戲中得到不同功力的武器,彷彿真的神遊了故事裡提到的西涼、荊州、長阪坡、鳳鳴山呢!這個屬於孩子的「三國版大富翁」,也間接培養孩子數理以外的邏輯觀念。
有創意,就有機會成為大富翁
小孩創意源源不絕,以大富翁遊戲為架構,套進地方景點和三國演義內容,設計新的遊戲規則,有了這些創意,相信孩子長大後一定有機會成為「創意」大富翁。
本文節錄自:《放學後才是關鍵!共學共遊,啟發孩子的未來大能力!【12週年圓夢紀念版】》一書,黃能得著,野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