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化理論正頂風頭時,獨舉傳統聖火的學者往往被譏為食古不化,動輒言古年輕人更被認為是異數。九三年後,大陸傳統國學死灰復燃,為這群落寞已久的傳統派,提供了生命源水。北京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哲學博士陳明,就是在這灘活水中拚命奔游的一尾魚。
六四天安門學運爆發時,陳明還是社科院博士生,當時他也熱情參與學運。事件過後,一腔熱血的陳明猛然被當頭棒喝,追求的理想破滅,他覺悟到不該用理想框架來看世事,而應從現實角度來看中國,於是他又一頭埋進國學中,苦尋一條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
八0年代的陳明也和其他年輕人一樣,相信大陸可以搞民主政治,但「後來我才知道這不是中國現實」,陳明低聲說,共產生義的烏托邦和資本主義的烏托邦已經不能吸引他,他只想致力民族主義。
北京陸續出現的學術性刊物不斷刺激陳明,三十三歲的他終於在去年推出探討傳統國學的刊物「原道」,以繼承「五四」和八0年代的啟蒙情懷為志,但他揚棄用自由民主的西方語言,改以救亡圖存等立足本土的語言,進行他心中的文化建設。
砸鍋賣鐵做大事
從小好強、喜歡玄想,陳明有著湖南騾子的死硬脾氣,加上是家裡唯一的男孩,他自評是有「公主一樣的性格」。他不諱言自己個性偏激,深信有非常人乃有非常人之事。他一方面透過翻譯接受西方存在主義、佛洛依德學說,一方面又對中國只有西學介紹者而沒有國學導師悻悻不滿。
正因不滿知識分子對傳統矇矇昧昧,陳明用「傻大膽」的精神辦「原道」。為籌集經費,他和幾個社科院同學放下學者身段,寫一些方術之類的暢銷書,賺錢來養這本學術刊物。不久他就和耽溺於賺錢的同學鬧翻,自己掏出積蓄,「砸鍋賣鐵,一咬牙一跺腳做一本吧。」「原道」甫出版,五千本立刻銷售一空(一般學術雜誌僅印一千五百冊),「我覺得吾道不孤啊!」穿著Levis牛仔衣的陳明靦腆地笑說。
「原道」轟動北京知識界,但也引來兩極爭議,批評者認為陳明想用傳統來代替馬克思主義,也有人罵他保守。搞新權威,和當局妥協。更嚴重的是社科院主管指他有新儒家傾向,有政治問題,「如果是在改革開放前,我這一輩子就完了。」陳明皺眉苦笑,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下,他也沒把握「原道」是否能繼續辦下去。
眼見當初志同道合的同學一個個下海「棄暗投明」,陳明卻堅持君子固窮,妻子要他下海掙錢,他不願妥協,導致夫妻離婚。但收入不定的陳明對未來還是自信滿滿--大陸十二億人只要有一%的人願守道固窮,肯定就會有希望。「我就努力成為這一%的人,能頂一天就頂一天,堅守到最後一分鐘。」外貌清瞿斯文的陳明堅持。
從小立志做書齋學者,陳明驕傲地說,湖南人強調經世致用,書生就是要做大事業。他自嘲現在像個小丑一天到晚跳來跳去,走鋼絲,做冒險事業。談到他建設本土文化的抱負,陳明不禁呵呵笑起來:「光讀書知道我的人很少,做這個會有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