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誰能在數據大海中找出有用的資料,就有機會在該領域獲取先機,生醫領域也不例外。生醫人才搖籃的陽明大學,在後基因體時代的生命科學領域,首創「生醫領域資訊與數據科學系列課程」,培養生醫人才數位力,引領生醫產業的未來。
「想像未來在玉山頂上,有登山客突然昏倒需要CPR,這時,穿戴上數位CPR的裝置,結合虛擬實境,專業醫師就可以立刻在千里之外幫患者進行CPR,緊急救命!」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長期觀察全球數位趨勢,特別呼籲生醫人才有無限想像力,就能在數位時代中創造無限可能。
在數位浪潮下,一股新的趨勢是結合生醫、資訊科技,以及數據分析,來邁向個人化精準醫療、減緩疾病惡化甚至降低死亡風險。生醫人才面對健康醫療數位化時代來臨、因應產業的變革等考驗,應該做好什麼準備以迎戰?有鑑於培育數位生醫人才的前瞻性與迫切性,陽明大學率先規劃「生醫領域資訊與數據科學系列課程」,期望藉此培養擁有生醫x數位的跨領域人才。
「在未來,病人做全身檢查只需吞一顆含有遠端攝影的藥丸;透過大腦掃描嬰兒發現哪些屬於自閉症的高風險群等」,簡立峰表示,全球面臨數位化的衝擊,雲端服務為世界串起跨領域的資源重整,軟體與製造逐漸式微,智慧服務成為王道,生醫產業也不例外。
簡立峰認為,國外的跨領域人才自然養成,醫學頂尖人才必然懂得資通訊,對於數位力非常重視。他以麻省理工學院(MIT)為例,MIT廣招不同專業領域的優秀學生加入實驗室,創造人才跨領域碰撞與對話的機會,將學術與產業應用無縫接軌。
在高等教育培養跨領域對話力的國際趨勢,陽明大學副校長高閬仙深表認同。她表示,資訊與數據科學系列課程已經變成基礎學科,陽明所有的學生都要修相關課程,培養嚴謹的邏輯思考能力、龐大數據資料的運用及解讀能力,未來才能和數位科技領域專長的夥伴溝通,不管是生醫研究、臨床或產業運用,都會非常受用。
(陽明大學副校長高閬仙(右)與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左)暢談未來生醫人才培育)
生醫人也懂程式,終身受用的數位競爭力
陽明大學的資訊科學規劃了計算機概論、程式設計、資料結構與演算法、量化數據分析四門課程,分在兩學年四學期修習,目前已推行兩年,逐步累積學習成效。高閬仙表示,陽明大學參與科技部專題計畫,不僅和中央研究院攜手人文課程,培養生醫全人,而大一、大二的整合性資訊科學課程,從問題理解與分析、抽象演算法設計,一直到利用程式語言將演算法實作出來,為的是培養如何設計演算法來解決問題的基本概念,並從網際網路上大量公開的序列資料中找到有用的資料,而這正是大數據時代人才競爭的關鍵能力。
簡立峰肯定陽明大學的做法並回應:「未來陽明大學還可以進一步讓同學在課程中撰寫生醫相關的程式,藉由提供基礎資訊數據教育,也同時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真正落實自主學習,讓學生們終身受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