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符寶玲:儲蓄兩成 對抗通膨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5-04-15

瀏覽數 19,050+

符寶玲:儲蓄兩成 對抗通膨
 

本文出自 1995 / 5月號雜誌 第107期遠見雜誌

對未來,不要抱著薪水只會調升不會減少的想法。景氣有可能會衰退,失業率可能會升高,或者,雖不裁員但減薪的狀況也很可能發生。

應該擔心的是,未來能否保持像現在這樣低的失業率、大家都能有工作、且獲得合理的薪資成長。

如果通貨膨脹發生,不同年齡群面對的問題也不同。

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已經就業而未婚的較多,外食、娛樂、旅遊費用較大。對這個族群來說,價格彈性應該滿大,貴了就少消費,節約是主要的應變之道。

三十到四十五歲的族群,因為要購屋、生兒育女,本來就是一生中壓力最大的時候。而且他們通常在就業市場表現還不是很成熟,所得增加幅度較慢。不過通膨對他們也有好處,假如已用貸款買了房屋,因為價格固定,而薪水會隨通膨調整,房貸占薪水比例相對會降低。

這段年齡的人,假如家計已無餘裕,通膨又使手頭更不寬裕,只有在相同的消費產品中,尋求價格較低的替代品。

四十五到六十五歲的族群,通貨膨脹對他們的影響較小。因為這段期間房貸大概已經還完,而且他們在工作上已經累積寶貴經驗,薪水相對增加,經濟能力較為寬裕。他們的問題是,手頭的儲蓄如何保持購買力?

活到老,儲蓄到老

一般人傾向投資房地產或黃金,但是在這一波通膨裡,這兩項工具都未必有效。一來是最近國內預售屋的成交比例不高、餘屋也未消化;而黃金雖然最近微幅上揚,但產地擴大供應量,價格始終未能突破。所以在投資時,必須斟酌時機。

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最受通膨影響。因為他們已無固定收入,只能靠利息維生。但最近幾年台灣的老人其實對通膨並不太恐懼,這跟台灣的老人將節儉美德發揮到最大很有關係。影響較大的是醫療方面,安養、看護的費用會較高。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不過不論哪個階段,都應該有儲蓄的概念。儘管將來有國民年金、老年津貼,都不能作為養老的唯一收入來源。每一個人都至少要為自己準價三分之一的收入;另外三分之一靠你的老闆給你的退休金;最後三分之一才靠政府。

儲蓄雖然是保守的方式,但是它仍然可以隨著時間而有複利效果,可抵銷部分通膨。

以台灣現在國民儲蓄率約二七%計算,無論在哪個年齡層,都要儲蓄所得的兩成。三十歲以下的人,如果不能儲蓄兩成,就算過度消費。而三十到四十五歲的,購屋貸款可以算做儲蓄。四十五歲以上的族群,不要因為房貸已經還完,就把手頭的錢都花光。即使六十五歲以上,假使有結餘,也可以存起來。

要這樣做其實滿難,許多人到月底就沒有剩錢。應該在月初就把兩成存起來,然後在剩下的八成裡過日子。

時間就是金錢

養老儲蓄愈早愈好。以實質報酬率(投資報酬率減去通貨膨脹率)三.五%計算,如果想要在六十五歲退休時到八十歲,每月有一萬元(現在的幣值)生活費用,只要從四十五歲開始,每月存四千元就夠了。五十歲開始,必須存六千元;五十五歲開始,就要存一萬元。所以,時間真的是金錢。愈早做養老準備,愈可以過得從容。

長期來看,對抗通膨比較好的投資,還是股票。根據一個實證研究證明,過去二十年來持續的股票投資,的確可以有效抵銷通膨損失。未來投資報酬也許不像過去那麼高,不過也不會有太大差距。長期投資穩健經營的上市公司,當有通膨時,它的產品價格、資產都會隨之上升,等於你的股利所得將隨當期通膨速度而調整。

假如選擇共同基金,可以在時機好時分期投資國內、外可以反映物價波動的標的物。

要出發任何一個旅途,都必須要先了解天候如何、有哪些路況、哪裡有站可以休息。幾小時的旅途都要花時間做準備,何況八十年的人生旅程?

(許彩雪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