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執筆反映理念
我們通常把「台灣經驗」界限在高度的經濟成長與每人所得的提高,這樣的說法並不錯,但不周延。一個較完整的解釋是:「台灣經驗」不僅累積了財富,更培養了人才。事實上,從長期來看,人才的培養遠比財富的累積更重要。這一論點,正是一生獻身教育、改革教育的郭為藩先生,在他新著「教育政革的省思」中所提出的基本看法。缺少教育改革,就阻礙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受到阻礙,國家怎能順利發展?
在李遠哲先生已投入教育改革、教育部已發表了「白皮書」、民間不斷提出各種主張之後,做為教育部長的郭為藩,在此一時刻,發表了二十二篇與教育改革理念相關的文章,實在是值得重視的一件事。他以他傳播的教育改革理念來迎接各界的回應。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數首長的文稿,很少有時間親自執筆,郭部長是一個顯著的例外。細讀他自己寫的這些文章,不論是理性的或感情的,長篇的或短篇的,都清晰地反映出作者的清晰理念、價值判斷與政策取向。與一些愛作秀的首長來比,郭部長的篤實態度是令人稱讚的。
要了解當前教育改革的各界人士,值得細讀本書。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即指出:「談教育改革的差不多都是有心人,當然也是明眼人,只是目前國內的教育問題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極難說得清。」
不論說得清、說不清,大家對教育制度的評價總是負面的多;所提出的建議,也都是站在自已有限的觀點上。因此,愈談教育改革,改革就似乎愈難推行。
(二)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改革?
到底社會各界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改革?
十餘年前當我推廣人力規畫與教育經濟等理念時,也提過一些看法,引起不少爭論。如:
(1)公立大學學費應當合理調高。
(2)留學生應繳「留學存款」,返國後本息歸還。
(3)人才外流聲中,政府不能阻止人才外流。
(4)重視「人力投資」不是「唯物史觀」,而是要更提升人的素質,與人的生產力。
(5)即使教育是百年大計,國中小教師也不能不繳所得稅。
近年「四一0教育改造」運動提出的四項訴求是: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
去年六月召開的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中,所討論的八項主題是:一、教育資源分配,二、建立彈性學制,三、改革課程架構,四、改進師資培育,五、提升大專品質,六、推展終身教育,七、推展全民教育,八、兩岸學術交流,這些議題反映了郭部長主導的教育改革方向與內涵。
再用通俗的話來表達:大家關心的升學競爭如何緩和?聯考如何改善?青少年的犯罪如何減少?大學自主如何實施?私立學校經費如何籌措?自由化與民主化如何在教育部門落實?
面對民眾這樣的期許,這位全國教育首長坦白地說:「社會大眾對教育改革,多數抱著立竿見影的期盼,這是參與決策者心理上最大的壓力。」儘管有這樣的壓力,郭部長所贊成的改革是漸進的,經過審慎規畫的或者經過實驗的,避免因變革而帶來家長、學生、教師的不安。
這一位被認為理論與實務兼通,而又敢擇善固執的的教育部長,是不喜歡「出高招」、「說大話」、「用強勢」的。我們相信: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教育改革就會一步一腳印地做出成績來。
(三)終極的關懷是人文主義
這位清寒出身、公費深造,從教授、次長、大學校長到部長的教育家,在一次接受訪問中說:他的終極關懷是人文主義,而人文主義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生命價值的實現。
貫穿全書的另一個主軸是作者對「文雅教育」的欣賞、對生命價值的闡述。他反覆提出:「擁有」不等於「享有」;「心境」比「環境」更重要。人生有三種境界:「耕耘就有收穫」、「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收穫就在耕耘過程中」。他似乎最嚮往第三種境界。
在去年春天回師大的一篇演講中,他又提出五種人生信念:自由、自在、自得、自然、自持。這位用心的教育部長,只要有機會,就對未來的教師強調人文精神的重要。
他歡喜引證一九八四午日本首相對日本教育不重視精神層面時,勉勵大家要學習的幾句話:
--佛教慈悲為懷的觀念。
--儒家謙恭仁愛的中庸之道。
--日本神道清心寡慾的思想。
--基督教博愛世人的精神。
在郭部長的改革理念中,絕不能忽略這種敦厚而又歷久彌新的人文思想。他以身作則把這種人文思想在自已家庭、教育部各單位以及各級學校中推廣。
(四)改革沒有特效藥
書中作者引述一則故事。有一次一位現代畫家持畫請吳稚老題款,稚老看不出所以然,最後畫家告訴他這是山水畫。聽了以後,稚老就題了這四句話:「遠看一朵花,近看是烏鴉,原來是山水,唉呀我的媽。」這正指出:對一件事(或一幅畫)的認知,很多人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在教育改革的各種聲浪中,一般人常常容易被一個新奇的建議吸引,但是,這位畢生投注於教育的首長,提出了警語:「改革不能單靠熱情。」在這本三百頁的書中,讀者讀到了一位教育決策者冷靜的思考脈絡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育改革正如眾多經濟難題一樣,沒有特效藥,只有在耐心與決心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一件件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