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洞察力就是「開心眼」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5-24

瀏覽數 64,950+

洞察力就是「開心眼」
 

洞察力是心理諮商的另一項基本功,心理諮商師的技能成長歷程就是一個洞察力不斷提高的歷程,依照哈佛大學諮商心理學教授朗敦的觀點,所有的心理諮商流派都可分為兩大類—洞察力類(Insight Therapies)和行為矯正類(Behavioral Therapies)。

洞察力是人們對個人認知、情感、行為之動機與相互關係的透徹分析。用通俗的話來講,洞察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而用佛洛伊德的話來講,洞察力就是變無意識為有意識。在這層意義上講,洞察力就是「開心眼」,就是學會用心理學的原理和視野來歸納、總結人的行為表現。

我第一次感受到洞察力是在為莫妮卡做諮商時。莫妮卡找我諮商是因為她感覺在哈佛大學還不適應,所以想轉到她家鄉附近的一所很平常的學校求學。對此,我最初的作法是想方設法留住她,並幫助她樹立必勝的信念,打消她的念頭。但沒過多久,她就不來見我了(專業上講,這是阻抗的表現),這令我大惑不解。

接受杜希的督導時,我談了我的這份困惑和挫敗感。杜希詳盡地問了一些問題後對我說:「我想你是陷入了莫妮卡為你設置的一個陷阱了。」

「什麼陷阱?」我急切地問。

「以我的判斷,莫妮卡之所以想從哈佛大學轉學,一定有什麼隱情。」杜希回答。頓了一下,他接著說:「而你卻一味地要她樹立信念,增強信心,這是對她真實感覺的不認同,難怪她會對你產生阻抗反應。」

「那莫妮卡為什麼要從哈佛轉學呢?」我不假思索地發問。

「這就需要你在諮商中多聽少說,多探究少評論,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而非想著一定要完成你的諮商計畫。」

我深深地點一點頭,接著問:「你說我現在該做什麼呢?」

「我想你應該主動與莫妮卡聯繫,而且在諮商中少談論怎樣讓她在哈佛大學留下來,多談生活,少談學習。」

漸漸地,我發現了莫妮卡執意要從哈佛大學轉學,是因為她有一塊難以言明的心病—當年她要求姐姐代她與男友約會,致使姐姐遭遇交通事故而癱瘓,所以莫妮卡的生活愈是成功,內心就愈感到對不起姐姐,而只有她感覺與姐姐一樣平常時,內心才會感到平衡。換言之,莫妮卡想從哈佛大學轉學不是因為學習不適應,而是因為她心裡有愧。她能否在哈佛大學留下來,關鍵取決於是否能與姐姐真心溝通,走出愧疚感的心牢,這便是此次心理諮商的洞察力。

透過這次諮商,我充分感覺到心理諮商遠遠不只是幫助案主樹立信念,增強信心。

它需要人們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透過現象看本質,化無意識為有意識,最終更好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戰勝自我。

洞察力和觀察力的區別

洞察力和觀察力是有一定區別的。觀察力是一個人知識與分析水準的結合,是一種需要長期實踐、訓練以及驗證的技能。例如:對人的觀察力,就需要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長期的實踐、對於固定觀察樣本的長期觀察驗證所能逐漸獲得的經驗。能自發形成觀察力的人一般都具有寬廣的心靈,而當觀察能力達到一定水準後會自然而然地升級為洞察力。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而所謂洞察力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判斷能力。具有洞察力的人,可以根據事物的表面現象,準確深入地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結構或性質。在這點上,洞察力與直覺、預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明顯的差別。一般來說,直覺和預感,偏重於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判斷,而洞察力則直逼事物的本質結構,因此洞察力的智力層次和適用範圍要比直覺、預感更深入、更廣泛。事實上,許多洞察力事例更像提出科學假說。

所謂心理諮商洞察力(therapeutic insightful competence),就是指諮商師能夠對案主的認知、情感、行為之動機與相互關係進行歸納總結、透徹分析、深入探討的能力。

洞察力是心靈凌駕在個人觀察力水準之上的,可以應用在對陌生人的認知上,體現在尋找問題根源。達到洞察力階段的時候,在觀察人或事物時能產生一種無須思考就在心裡直接生成觀察物件的輪廓,並能隨著洞察力提升而更清晰、全面。當然,洞察力的生成要求和心力消耗都要比前者高。

洞察力不像觀察力那樣有具體的操作細節和步驟,內含的是一個總括性的思想。雖可讓人任意發揮,卻有其潛在的規律!精神分析理論的洞察分析就是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1. 談情結:探討案主內心深處的移情、偏好與偏見。

2. 談意識:探討案主的種種有意識與無意識表現。

3. 談人格狀態:探討案主的人格衝突狀態。

由此,諮商師要在與案主的對話當中,探究其表面現象背後的潛在動機、人格狀態的形成原因,以求「變無意識為有意識」、「化無知為有知」,終而調動其自我成長的動力,改變其現狀的不滿。在心理諮商上,有「未完成事件」之概念,指個人因為某種尚未獲得圓滿解決或徹底彌合的事情,尤其是創傷或艱難情境,而在以後的人生中不斷尋求滿足。例如,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他就會不斷地表現自己,以獲得關愛的滿足,或是妒忌或傷害那些曾經得到足夠關愛的人。

在這層意義上講,尋求關愛滿足就是一個人的「未完成事件」,也就是他的情結。由此,這個人會在潛意識中十分關注、在意別人對他的態度,特別是對他勤奮、努力的肯定。也由於這樣一種心態(意識),這個人一方面可能會表現得十分勤奮、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卻在另一方面也表現得十分敏感、焦慮、猜疑,缺乏安全感。對此,心理諮商的目標就是幫助人完成其「未完成事件」,使他得到關愛的充分滿足,以重構自我人格。

佛洛伊德和榮格談洞察力在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 的最後一頁,榮格援引老子的話「眾人皆清,唯我獨懵」做為總結,榮格所要表達的正是他在老年所感受到的榮格稱老子就是一個完美的象徵,具有超卓的智慧,可以看到以及真切地體驗到價值與無價值。受老子的影響,榮格在書中這樣寫道:

「智慧老人的原型所洞察的是永恆的真理…我對於自己愈是感到不確定,愈是有一種內在生發的、與所有的存在均有聯繫的感覺。事實上,似乎那長期以來使我脫離於世界的疏離感,已經轉化為我內在的世界,同時展現出一種意外而新穎的我自己。」

在此,榮格用智慧老人(wise old man)來形容我們內在所具有的有關意義與智慧的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在他的心理分析體系中,他所提倡的男人阿尼瑪(Anima) 發展最高階段的索菲亞形象,以及女性阿尼姆斯(Animus) 發展最高階段的赫耳墨斯形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這種智慧老人的意義。

洞察力就是「開心眼」_img_1

本文節錄自:《走進哈佛大學心理諮商室》一書,岳曉東著,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Dmitry Ratushny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