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當人遇到神.....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5-03-15

瀏覽數 17,300+

當人遇到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4月號雜誌 第106期遠見雜誌

哲學家說上帝在造人時,就空出一塊地方,等人把宗教填上去後,才算完整。

在宗教現象熱絡的今天,宗教活動變成現代人社會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雖然宗教熱門後,或許可能由量變進而質變,但對用心虔誠的信徒而言,宗教卻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的價值觀與生命。

宗教起源於世人對超人與非人等未知事務的心理投射,發展至今,除了仍兼備安撫人對於未知世界恐懼的心理外,還有精神慰藉、社交接觸等社會功能。正如福隆靈鷲山無生道場住持心道法師觀察,宗教在冷漠的台灣社會,扮演了「人情味而角色。

只要,踏進社會,就無所逃於宗教,基督教牧師深入監獄,試圖以耶穌的博愛洗淨受刑人的罪惡;在災難現場,有為亡魂誦經超渡的法師,也有宗教團體為茫無頭緒的家屬料理善後。

心理學者曾經研究,宗教活動之所以能在台灣迅速發展,主因在於宗教能舒解、啟迪一種集體情感,信徒以兄弟姊妹相稱,將家庭親情昇華到社會情感。

一位出身醫生世家的吳姓義工,就是受宗教這種集體情感的感動,在三年前受洗成為上帝的子女。當她第一次由朋友帶進教會,還不太接受基督教的神學觀念,但她看到其他「弟兄姊妹」對初進教會的她表現出誠摯的關心後,毅然決定要投入基督教這大家庭。

「我終於相信,我也可以把陌生人當作親姊妹一樣對待,」信神後,自願在教會擔任義工的她激動地說。

回歸簡樸嚴肅

過去一般傳統概念中,選擇進入宗教的,不是生活的失意人,就是生病的困頓者。但是,這一波台灣宗教新興運動,卻改寫這種世俗刻板印象。許多事業有成的人,厭惡複雜詭譎的現實社會,期待經由宗教,回到簡樸嚴肅的生活。

學佛八年的建築師吳家駒自剖,學佛讓他積極面對工作,學會如何在錯綜複雜的人際社會處得自在。過去應酬不斷的他,如今謝絕交際圈,將時間留下來誦經、禮佛。他隨時隨地持咒,一年持了五百多萬遍,吃飯走路洗澡隨時都不忘念佛。

不久前,吳家駒一個生意上朋友請求他答應一件會讓他損失達八位數字的交易,他不假思索就立即點頭。「我答應後,就把這件事情忘了。」他知道,捨去上千萬金錢,他卻贏得無里礙的精神滿足。

在銀行擔任主管的徐金蘭五年前出車禍,朋友建議她去拜拜,她就這樣走進普門寺。五年後宗教已經變成她時時不能或缺的精神活動。每天早上,她一定要做完半小時早課才出門上班,下班則不管多晚,晚課從不拖延。不做事的時候,她隨時念「阿彌陀佛」,不打妄想。

「我覺得學佛很快樂、讓我很平靜。」徐金蘭愉快地歸結宗教帶給她的改變,過去聽到朋友移民,她會很恐慌,也曾打算要離開故土;自從信了佛教,她無處不自在,生活更圓滿。

宗教的觸角不僅廣被社會階層,還深入家庭、學校,厚植信仰的泥上。據研究,會接受宗教的信徒,多半從小就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長大。各種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宗教推廣活動層出不窮,佛光山兒童夏令營一期就有五六千人參加,宗教化家庭也在台灣開始流行,冀望把信仰變成代代相傳的薪火。

台大政治系畢業的周佩蓉生長在基督教家庭,從小就上主日學、進出教會。因為信仰的驅使,她在大學就參與反核、援助原住民運動,當同年紀的同學還在迷惑人生方向、不知所從的時候,二十四歲的她就已經確定自己人生的價值,要把愛奉獻給人類,為此她放棄高薪的工作,在長老教會總會擔任兒童月刊的編輯。

「別人會認為這個工作不好,但是我要把生命用在自己的信仰。」對周佩蓉來說,宗教信仰支撐她忍受山上辛苦,全心投入幫助原住民的義務工作。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社會宗教化能為社會建立新的道德倫理秩序,家庭宗教化也試圖挽救逐漸淡薄的家庭面貌。家庭成員一起接受宗教,重新發現彼此;也有家人親友一同棄世離俗,在信仰上重新結親緣。

一位十年前和先生一起學佛的女士,特意發心組織成佛化家庭,讓小孩從小就參加佛學夏令營,懂得誦經禮佛。也因為有共同宗教信仰,夫妻相處更能了解包容,她體悟,過去夫妻因愛情結合,卻時有爭吵;現在兩人因法情相互珍惜,生活無所爭。夫妻小孩一起學佛打坐,在信仰中大家的心靈更能相知相通。

自我發現、肯定

一位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法師,五年前和兩個姊姊在中部山上一間小道場出家,每天讀經做課十幾小時,格遵自力耕食、過午不食的嚴格淨土宗清規。在寫給俗家朋友的信當中,流洩出她與姊姊在信仰中找到精神靈魂的無限喜悅,出家前她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心,怎樣也不快樂,但現在「宗教就是我的人生」,她堅定地寫道。

在醫院擔任行政工作的謝麗華第一次隨姑姑進入一貫道佛堂時,「好像回到真正的家,心終於安定下來」,那時她立刻察覺,「這就是我要的東西。」宗教讓她對婚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二十八歲的她從前堅持一定要有婚姻,也經常為此苦惱,但現在她卻覺得姻緣要隨緣,不再強求。雖然在求道之初家人堅決反對,但她認為走進信仰如倒吃甘蔗,家人也慢慢受她影響,開始接觸宗教。

大批中產階級鼓動新一波宗教熱潮,也調整了過去宗教和人之間形而上神學探討的關係。

宗教學者研究,中產階級信仰宗教,並非意識型態的需要,而是偶然的機緣。對許多中產階級而言,宗教意義較從前實際,入教更是一種自我發現與自我肯定的過程。

一位出家前原本在準備大學插班考試的法師,過去從沒有考慮走入空門。兩年前,她替學佛師父剪紙,就在一念之間,她丟下手中剪刀,請師父為她薙度,那時心中不斷回想兩年學佛過程,她慢慢發現自己原來就有慈悲渡眾的心,信仰讓她找到自己在世上的價值。

出身第四代基督徒家庭的莊淑珍大四時就決定獻身宗教工作,願一生為神所用,雖然家世清貧,宗教卻給她一顆喜樂知足的心。父親的癌症、公公的肺結核都在全家齊同禱告下,神奇地痊癒,「在苦難中我們有盼望」,在貼著「生命、平和、正義」六字的辦公室裡,莊淑珍喜樂地說,宗教讓她在人生各種階段都知道該追求什麼。她同時教三個孩子從小開始禱告,培養他們的宗教情操。

中壢午後一場春雨,四個一貫道道親聚集在中學美術老師張志聲家中設立的佛堂,相互切磋傳統經典的義理,四書五經在他們口中倒背如流。在談到宗教體驗時,這幾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不時引述經典嘉言,佐證生活體會。大二開始進一貫道的張志聲體悟,天道對他,與其說是宗教,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把從宗教學到的理念用於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事。

求道讓他們這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沈澱下原本浮躁的脾氣,心情更為寧靜。在人教時,一貫道尚未合法,被外界指為「邪教」,做窗簾生意的李武郎,還親身經歷警察取締一貫道集會,但是外界眼光卻阻擋不了他們求道的心。

「宗教就是當你和別人不一樣時,不會覺得自己很怪、很孤單。」一位高中就開始求道、至今已十五年的王先生說出宗教對他的妙用。

人類學家說宗教是不可缺少的「假」,人類本質就有宗教需要。過去宗教為人類對生命哲學、宇宙秩序的疑惑提出指引,而這股宗教新浪潮卻著重在個人層次的宗教體悟,強調個人與神的親身體會。

長老教會牧師莊淑珍有過個人屬靈、與神相遇的經歷。四年多前在她被命為牧師之前,牧師為她按手禱告兩個多小時,站在一旁的師母看到她夫家祖先牌位有毒蛇等邪惡的靈纏繞。見證這樣的異象後,她更感謝神的帶領,讓公公同意拆掉不祥的牌位。當平時禱告到高潮時,她還會改口用方言、靈語。

信奉一貫道、住在醫院宿舍的謝麗華,有一次隔壁寢室傳出鬧鬼,她嚇得幾個晚上睡不著,後來她反覆念心經,恐懼感就完全消失,睡得很安穩,不再有妄想。經過這次個人體驗,她更相信宗教無所不化的安定力量。

共產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將宗教比喻為人類的鴉片。歐美學者曾預言,二十世紀科學昌明,宗教將逐漸式微,但事實卻證明,宗教仍是人類離不開的鴉片、永遠的鄉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