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崩解後的九0年代,台灣民間社會迅速從沈寂與緘默中解放,風起雲湧的民間力量和價值體系,也逐漸穿透最後一道封閉的牆--軍隊。
當軍售弊案、軍人捲入政爭、軍官行搶、將領自殺、不當管教等軍中黑盒子一一攤現在媒體前,民問社會才開始以認真態度打量軍中社會。社會上因而有以「軍事社會學」解讀,進而解決軍中問題的呼聲。
事實上,二次世界大戰後,「軍事社會學」便成為美國研究軍事組織的新興學門--以軍人此一特殊族群為對象,層層剖析軍隊內部組織結構、升遷、紀律、士氣、生活方式、政治態度、榮譽感、軍民關係、將士官比例……。目的則為發掘並解決問題,提升國防力量。另一方面,軍事社會學也探討軍事組織與民間社會的互動關係,例如在先進國家,軍隊往往是保守勢力,在新興國家,軍隊反而是帶動社會改革的力量。
然而,國內這樣的研究付之闕如。
不可諱言,從「反共復國」這套歷史意識發展出來的國軍,軍事問題本屬敏感地帶。在政戰學校教授軍事社會學的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鄭曉時表示,軍事院校中,政戰學校應屬最有資格對軍中社會做研究的單位,但一方面受意識型態束縛,一方面軍中長官怕事,對於較敏感問題如軍隊與政治互動關係或軍政軍令一元化問題,幾乎不敢碰。
資料近乎空白
因此鄭曉時授課時,僅能以美國軍事社會學者的研究為教材,國內能相對提供的資料,近乎空白。
擁有美國加州克萊蒙研究院博士學位的政戰學校政治系主任李台京,也有同樣的無奈。他認為,經費缺乏是一大因素,過去國家投下龐大經費購買及發展武器,而對社會科學的投資少;加上法律並沒有合理規範,若涉及敏感問題,研究人員可能觸犯嚴厲的「妨害軍機治罪條例」;況且若調查出某部隊士氣不高,國防部也難以接受,因為如此將影響部隊形象。
事實上,過上政戰學校曾出現相關的碩士論文,如「我國軍事院校學生政治社會化之探討--價值目標、政治教育與政治態度之分析」、「軍校學生傳播行為及其職業價值觀關聯性之研究」、「我國軍事院校學生政治文化之研究」,但都只是鳳毛麟角。
十餘年前的報告隱約透露了軍中的危機。如「近四0%的受測學生不贊同自己的家人或兒女投考軍校」、「超過四0%的人未能專心聽講政治相關課程」、「軍事院校的政治教育效果(五大信念、仇匪恨匪思想),學生茫然無知」。
據傳,民國七十七年一份由國科會與國防管理學院講師儲蓉合作的報告顯示,軍校學生中,有八成想要轉校和換環境,而且如果在進軍校之前有充分了解,七成學生不會選擇軍校。由於事態嚴重,這份報告遭國防部全面封殺。
李台京承認,研究軍隊組織確實難度過高,不同於企業組織可從績效、考績等量化數據來評估,不打仗的軍隊,很難有客觀指標評量一支一直處於變動狀態的部隊。
期待軍方多開窗
在美國,當軍隊傳統價值觀與民間社會價值觀鴻溝愈來愈深時,會出現各式論文提供各種意見,指引軍隊該抗拒社會趨勢,或接受當前社會價值觀。而中共也在八0年代引進英國的軍事社會學,依其自身特質研究發展,有人認為已具成效。
屬於國軍特質、台灣觀點的軍事社會學,仍處其空地帶。近年已有民間團體致力國防議題的研究,但多半偏重武器戰。,
軍事社會學若要在台灣發展成一門學問,進而提供軍方作參考,改善當前軍中問題,還有漫漫長路。「但是先做研究最重要一,鄭曉時期待軍方能開更多扇窗,正視問題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