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user

簡單心理

2017-04-18

瀏覽數 42,500+

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
 

文 | 喵魚

這些年,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原生家庭中如果有一些問題,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

對於「父母」這個終身職業的論調也從偉大變成了禍害。後來有人提出了一個論調「一想到當父母不需要選拔和考試,我就毛骨悚然。」也有人說:「沒學會當父母就別生孩子了!」

今天我們也不是打算做所謂的「洗白」,而是用一個新手父母的角度和你討論一下,這些父母會經歷什麼,以及沒學會怎麼當父母,真的就不該生孩子嗎?

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_img_1

現在來試想一下,如果你忽然生了個孩子 —

就像是找了一份 一週7天,一天24小時的全職工作,沒薪水,還不能辭職。

在成為父母之前,你的生活重心是自己:事業發展、和父母的關係、戀愛結婚、日常娛樂……

但是有了孩子以後,你生活的諸多方面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研究顯示,成為父母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給人帶來更多壓力。

比如下面這些:

產後憂鬱

更多的挫敗、擔心等負面情緒

常年缺覺少眠,尤其孩子小的時候

身體疲累,顧不得照顧自己

享受生活的時間變少

跟伴侶吵更多的架

小孩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經濟壓力大

如果把養孩子看作一份工作,在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你大概是全世界最慘的勞方:全天候24小時響應孩子的需要,連續高強度投入體力與腦力,沒有薪水還需要大量支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且不能辭職。

當然,你也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勞方:不必擔心被炒魷魚,可以根據孩子的表現實施獎勵或懲罰,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權力與責任總是並行的。當突然被同時賦予巨大的權力與責任時,你會作何反應?

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_img_2

不開心的理由有一萬個,開心的理由是你笑了

許多父母面對養育孩子期間的重重困難,都會表示「不算什麼」、「為了孩子,一切都是值得的」。好像有一點不甘心不情願,就會先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

這也就使得沒有當過父母的人,只能看到為人父母的艱難,卻難以得知這些艱難會如何影響父母作為個人的幸福感。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Seth Gillihan教授指出,當你成為父母或母親後,有三方面的基本心理需要會受到深刻影響,從而導致幸福感下降。

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_img_3

1. 聯結感(Relatedness)

聯結感,指的是與他人產生積極的、有意義的聯繫。

有了孩子之後,你的人際關係會發生變化。幸運的是,你會與其他的父母建立類似「戰友」的關係。

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夥伴之後,你也會結識孩子朋友的父母,並有機會和他們成為朋友。

但沒那麼幸運的是,你過去建立的關係會面臨嚴峻挑戰。

親密關係

在孩子出生後,夫妻雙方的的關注點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你與伴侶之間的親密度容易降低,而爭執會越來越多。

你從小到大看到爸媽吵過的架,很可能會在你與伴侶之間重演一遍。

友誼關係

因為要照顧孩子,你再也難以有精力像從前那樣和朋友們愉快地玩耍了。沒孩子的時候,是不是覺得有小孩的夫妻在朋友圈曬娃和分享育兒經挺煩的?

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情況是一樣的,來自朋友們嫌棄的眼神也是一樣的。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_img_4

2. 自身能力感(Competence)

對自身能力的感受,指的是我們有機會實踐自己的能力,並感覺擅長自己所做的事。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有很多機會獲得成就感:孩子會翻身了、會爬了、會走了、會叫爸爸媽媽了,隨著孩子長大,你開始輔導孩子的功課,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麻煩……

在這些時刻,你肯定覺得,自己是個特別稱職的媽媽/爸爸。

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_img_5

但在另外一些時刻,你會感到自己根本沒有能力當好父母:孩子哇哇大哭但完全找不到原因;生病了沒有及時發現;沒忍住對孩子發脾氣,訓完孩子後才意識到自己使用了不恰當的溝通方式……

每一件小事,都可能讓你深受打擊,甚至懷疑自己能不能當個好父母。

此外,你還要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和意見:父母和岳父母的「經驗之談」、朋友的「科普分享」、媒體鋪天蓋地的「如何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似乎人人都比你有經驗,都更知道如何才能把孩子養好。

可最終需要去照顧孩子的還是自己。

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_img_6

3. 自主性(Autonomy)

自主性,指的是一個人能夠自由選擇去做什麼。

養育孩子帶給人們限制最多的,恐怕要數自主性這方面了。身邊很多媽媽忍痛去剪了短髮,因為帶孩子太忙,短髮比較容易整理。

衣服也換成了運動裝,出門背的是母嬰包,再也沒有說走就走的旅行,和朋友出去玩到9點就要回家照顧孩子洗澡睡覺,為孩子「半自願」地犧牲了很多自主性。

之所以說「半自願」,是因為很多媽媽常常處於「我愛他,我願意為他付出一切」和「生下他之後,我好像喪失了自己的人生」之間掙扎。

小編的一位媽媽朋友,這樣描述自己養育孩子的體驗:

「一開始也產後憂鬱過,哭過埋怨過……有時候我假裝生氣,罵兒子,兒子依舊報以我一個甜甜的微笑。你從未感到自己如此被依賴,如此百分百的被另一個生命依賴和信任。那麼,我也想對他報以我百分百的照顧和付出。」

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_img_7

「也許就是一種難以言喻的人生體驗」

生兒育女會減少人們的幸福感,也會為生活帶來許多積極的體驗。就像是留學、找工作、戀愛、結婚……我們的人生就這樣在不斷被改寫更新。

一位做父親的讀者告訴我們:

「同一個人,做父母之前和沒有做父母的人是不會體驗過這些的:你不知道,原來看到自己的孩子對你笑,會有那種難以形容的心臟病發的感覺(跟談戀愛不一樣)」;

「你不知道,半夜被孩子的哭聲吵醒之後,會有那種呼吸困難,但是大腦卻指揮身體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把他抱起來,好像只要抱緊就能讓他不要再流淚了(其實馬上就去抱孩子也許是錯的,但是確實是一種不受理性支配的衝動,哪怕半夜醒來真的是種酷刑)」;

「你不知道,某種程度上,孩子可以讓一個人對自己的任何得失執念變得無足輕重……」

沒學會怎麼當父母,真的就不該生孩子嗎?

其實這有點太苛刻了。就像在踏上考場之前,我們不知道會考什麼一樣。從沒當過父母的人也不知道他們將面臨什麼,可能永遠也沒有一個「我準備好了」的時刻。

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大家一開始都是新手:會努力,會有所收穫;會做錯事,會後悔;會有喜悅,會有遺憾,會想要放棄;會有拚命要負起責任但還是趴下的時刻,也會有暈頭轉向突然醒悟的瞬間。

「我不是父母期待的模樣,但我希望他們依然愛我。」這是許多孩子的心聲。

或許,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介意他們無法成為理想的父母吧。

參考文獻: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227–268.

Gillihan, S. J. (2017). Why parenthood often lowers well-being – Especially for moms. Psychology Today.

Roeters, A., Mandemakers, J. J., & Voorpostel, M. (2016). Parenthood and well-be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leisure and paid work.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DOI: 10.1007/s10680-016-9391-3

專欄介紹:

中國最大的心理服務平台 — 簡單心理!這裡有最實用的心理學長知識内容,還有數百位中國頂尖的心理咨詢師提供你服務。

本文轉載自【簡單心理】微信公號:janelee1231

>>更多心理知識請至【簡單心理】官網微博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