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供一個更完美的前景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長期(如三十年)保持高度(如八%)經濟成長,近者如日本,遠者如戰後的英國。事實上,當一個國家已經變成「高所得經濟」之後,經濟學家認為所應當追求的是一個穩定(如三~四%)的成長。這就是說:在不同的成受階段中,一個國家應當要有全盤不同的政策考量。
台灣經濟成長率自進入一九八0年代後,由過去平均八%以上的成長,滑落在五%與八%之間。這雖不全是政策調整所產生的結果,但這樣的中度成長率,不僅可以接受,也應當受到歡迎。
政府決策階層正應當利用這樣的大轉變,將以經濟為主幹的「台灣經驗」擴大為以政冶民主、生活品質、社會公平、兩岸關係改善為核心的「後」台灣經驗,不僅為台邊二千一百萬人,也為全體中國人,提供一個更完美的前景。
(二)一九八八年是分水嶺
經濟成長所帶來的是:每人所得的提高,它是一個手段、一種過程,其最終目的是要透過政治民主的擴大,使人活得更有尊嚴;透過生活品質的提升,使人活得更快樂;透過社會公平的維護,使人過得更和諧;以及透過兩岸關係改善,使人過得更安心。
過去四十年所創造的「台灣經驗」,最顯著的成就,就是在經濟上為大家帶來了小康的台灣。可惜今天小康的台灣,在「後」台灣經驗中,存有太多的不健康。
「後」台灣經驗中的政治民主、生活品質與兩岸關係是來彌補「一切為經濟」主導下「台灣經驗」中的缺陷。而對社會公平的重視更是在強調這是一個不可以犧牲的重要目標。
「台灣經驗」是在威權體系下,二位蔣總統的成績。「後」台灣經驗是在多元化社會中,李總統正在努力構建的。
一九八八年是這二者的分水嶺。
這一年的二月,經國先生去世,這是李登輝先生繼任總統的一年。
這一年台灣每人所得超過美金六千元,根據世界銀行標準,台灣剛好跨入了「高所得經濟」的門檻。我們要特別指出:變成高所得後的社會,就不宜再待續以外銷、以累積外匯、以政府保護國內市場、以經濟成長為首要政策目標。把政治智慧與社會資源投入非經濟層面,正是「後」台灣經驗的重要起步。
(三)給「後」台灣經驗評分
李總統所主導的「後」台灣經驗已有六年歷史。在當前實施總統制的美國,選民常只讓總統(如卡特、布希)做一任四年,今天的柯林頓也正面臨這個可能性。因此、在民主政治的社會,六年的時間不能算短。目前李總統任往期還有一年
半。如果競選連任成功,則另加四年,否則只剩下五百多天的日子。
經過四位不同行政院長的更迭及襄助,讓我們試對李總統的政績,暫做一個塵埃尚未落定的「期中評分」(參閱附表)。評分最大的目的,是讓執政黨了解人民是怎樣看待他們的政績。
這使我想起一個故事。一九八0年十月下旬,美國大選熱烈展開,在卡特與雷根大辯論的前夕,記者問曾得過諾貝爾經濟獎的一位教授,他如何評定卡特近四年的經濟政績。這位不顧透露姓名的得主說:「做了一輩子的教授,最習慣評分。卡特的成績比「F」(不及格)還要低。」接著他幽默地說「「這雖是低得不能再低的成績,但是如果他連任,我有個好消息,他的成績只會往上升,不可能再往下降。」
「後」台灣經驗的得分不會怎麼低,但也不會高。以其中五個重要的項目來說:
1.經濟成長:C+ 國內投資意願、競爭力、產業升級經濟優勢,均待大幅提升。
2.政治民主:B 民主的幅度與速度有長足的進步,但民主的精神與品質卻江河日下。
3.生活品質:C 嚴重落後的公共建設仍然嚴重落後,一度和諧的社會不再和諧。
4.社會公平:D 曾經令人驕傲的這個指標在特權、金權、霸權無所不在的陰影下,台灣已變成「特權的天堂」與「弊案之島」。
5.兩岸關係:D+ 本可逐漸改善的兩岸關係,因雙方態度上的欠缺彈性及用詞的強硬,造成空前的不穩定。
如果台灣也有像美國一樣的期中選舉,執政黨大概也難以維持過去的多數。
每一位選民對這五個項目的重要性會有不同的排列順序,因此都應當有自己主觀的評價。嚮往政治民主的人,只要這項有顯著進步,其他項目的優劣,就變得不重要。對另一些重視社會公平的人,則會對近年惡質他發展表示強烈的失望。
對國家認同有不同看法的選民,則對兩岸關係的進退,會有不同的評價。
李總統還有短則一年半,長則五年半的時間,來提高政績。
(四)「新台灣人」的責任
「主權在民」不應當是一句漂亮的口號,要把它落實到實際的政治運作中,新台灣人有責任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擺在眼前的是五個「後」台灣經驗的弔詭現象:
.人民小康,但政府大貧,且以難以兌現的政治支票來增加財政赤字;
.民主速度快,但民主品質差,且以此表面式的民主自豪;
.人民不愁衣食,但並不快樂,且移民人數有再度升高的跡象;
.社會開放,但社會公平下降,且在繼續惡化中;
.兩岸關係改善少、波折多,最近人民且有中共武力攻台的憂慮。
面對這麼一個令人失望的社會,我們對新台灣人就有更多期望,正如我們所強調的,新台灣人是理性的、前瞻的、參與的、有愛心的。
因為新台灣人是悲情不再的務實者,期望他們以前瞻的觀點對國家認同、族群共生、統獨爭論、兩岸關係上發揮出他們理性的聲音。
因為新台灣人是左右台灣命運的新主人,期盼他們當仁不讓地對全球競爭中厚植台灣優勢;對所得提高中改善生活品質;對多元化社會中,加強人民自身的責任等等重要項目參與辯論,提供政策建議。
因為新台灣人是引導台灣生命力的主流,期盼他們積極參與對社會公平、文化活動、教育政策、環境保護等的改善。
新台灣人要留給下一代一個乾乾淨淨的民主政治、乾乾淨淨的生活環境、乾乾淨淨的現代社會。
(五)雷根的話
十一月五日向美國人宣布他患了老年癡呆症時,雷根自稱已是斜陽西下,但深信美國的國運則會永遠旭日東升。本來就喜歡他的美國人民,又掀起另一陣懷念。
在台灣一直執政的國民黨正面臨斜陽西下的挑戰。務實又理性的新台灣人正旭日東升。新台灣人正可在這一時刻重溫雷根在一九八一年接任美國總統時的兩句名言:「如果我們不這樣做,誰來做?如果我們現在不做,什麼時侯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