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大選,只是九四年比九三年更熱。卻是不一樣的經濟景致,九三年酷寒而九四年是冬盡春來的啼聲,處處響起。
有一些數字帶來春天的消息。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最新預測結果,九四年國內經濟成長率可達六.四二%,九五年可達六.四九%。
拜國際景氣復甦,九四年六月以來國內外銷訂單成長率高達兩位數;近月以來進出口貿易成績也明顯好轉,主計處估計新一年的貿易目標不難達成。
製造業訂單、就業人數增加等生產面指標持續穩定成長,使景氣對策信號連續亮出代表活絡的黃紅燈。配合金融面溫和成長,政府單位認為,此波景氣是具有健康、均衡特色的復甦。加上國內外勞引進人數已比九三年同期增加一倍,製造業人力短缺問題應可大為改善。
一片榮景之下,主計處宣稱,九五年每人生產毛額可望提高到一萬二千六百美元。
表面榮景的背後,另一組數字卻顯示,經濟發展的前景並未如此樂觀。
未盡樂觀
九四年十一月中,經建會初審通過的下年度政府總預算,比上一年減少近一三00億元,顯示政府受制於財政窘況,公共部門投資將大幅減少。今年公共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已降至歷年來最低,如果民間投資不能適時彌補,經濟成長恐將後繼無力。
主計處另一個資料分析,民國七十六年以來,台灣全體生產力年增率雖仍呈正成長,但幅度卻由七.七八%逐年降低至四.九四%。
生產力未見提高,勞工成本卻持續上升。「更值得擔心的是,勞動成本上升速度比生產力提升快。」輔仁大學企管所所長吳秉恩提醒。
量尺轉向國際,光景更不相同。
雖然九四年一到十月,國內貿易出超已經累積到六十億元,減緩了近年來出超大幅下滑趨勢,但是與亞洲其他各國相比,台灣表現仍然輸給韓國、新加坡。以一到九月為例,台灣出口成長僅五.七%,南韓同期卻成長一三.六%,新加坡一到七月則成長二四,六%。
代表總體表現的經濟成長率,九四年台灣在四小龍中只贏香港。甚至東協的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表現都比台灣好(表一)。一些學者認為,台灣已進入高成長之後的高原期。另一些人則認為,相較於新加坡、南韓在九四年仍有七%和八%的成長,「台灣理應還有成長空間。」一位業者不滿地表示。
民間投資方面,實際計算投資率,從一九九0年到一九九三年,國內投資意願明顯下降,平均只有二三,一%,落後亞洲許多國家(表二)。而振興經濟方案帶動的民間投資,在未來幾年才會進入高峰。
更仔細看,國內吸收國外資金的情形也不如理想。政府雖然有心藉國建計畫、「亞太營運中心」、策略聯盟等政策吸引外資,號稱今年上半年外人來台投資情形此去年同期成長五五%,但橫向比較國際資本在各國駐足情況,卻無法像單看國內外資金成長數字一樣樂觀(表三)。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引用美國商業部最新資料顯示,美商對亞洲地區十三國的投資排名中,台灣幾乎「吊車尾」,只領先南韓、紐西蘭及印度,屈居第十名。
台大經濟系教授陳博志更指出,一九八八年以後,日本對四小龍的投資,就比對東協國家、中國大陸的投資少。
投資不足,正是目前台灣最大的經濟問題。
青蛙溫水效應
競爭力下滑,更已經不是新鮮話題。
除了在瑞士國際管理學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書」中,台灣總體競爭力表現排名下跌,以個別產業與各國評比,經濟部工業局最近提出的一份台灣產品競爭力評估報告顯示,台灣產品在幾個主要市場和主要產業上的競爭力,正快速滑落。
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擔心,沒有危機的觀念,台灣經濟不久將出現「青蛙溫水效應」 接近死亡邊緣而不自知,「非要等突然到臨界點才束手暴斃?」他反諷地問。
過去台灣經濟奇蹟,是靠成功扮演符合國際比較利益的角色而成就。國際幾番景氣波折,台灣都能由剝而復,但是未來台灣還有好機會嗎?
開發中國家加入國際競爭,促使國際分工情勢改變,「這一戲劇性的轉變,給台灣一個很好的機會。」陳博志分析,廠商大量到東南亞投資後,使得國內原有的生產要素(包括人員、設備)可以繼續使用,資本密集工業也有出路,帶來產業升級機會。到九三年為止,台灣產品總出口比重由落後產品轉向較進步產品。
「問題在,和先進國家還相差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陳博志語重心長地說。
依他估計,靠過去的經濟調整方式,台灣還需十五年,才能趕上日前的美、日,但是台灣未來所擁有的條件卻比過去更艱困。
一來台商已逐漸在所投資的國家生根,台灣上游更開始對外投資。二來國際資本對亞洲的投資,帶動這些投資國對技術的要求,而他們高素質的人口比台灣多,「一旦想要發展技術密集產品,人才不是問題,到時就可以打台灣。」近兩三年以來,泰、馬在美國市場已在取代台灣的高科技產品。
重要的是,台灣能否繼續進步?
眼看著新加坡政府來台拉台商到當地投資,怡富證券公司總經理許立慶分析,「台灣個別廠商的表現不比他們(新加坡)差,政府整體彈性、靈活力卻輸給他們。」
靈活力牽涉制度的運作,「這正是政府最缺乏的。」許立慶認為。
陳博志觀察,政府投資一直拉不上來的原因之一是,廠商放棄勞力密集產品後,不知道要做什麼。
「一窩蜂不見得有用,每個人能做的,只是一部分而已。」陳博志認為面臨經濟轉型的台灣,更需要有眼光的企業家。
資金問題更大。九四年十一月下旬,在一項企業界座談會上,豐群集團副董事長張宏嘉指出,目前許多企業對市場、技術掌握都不致有問題,而是卡在財務出現瓶頸。
政治拖住經濟
服務業體質的調整,與政府效率關連更大。面對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經濟自由化帶來的國際競爭壓力,國內金融、流通、運輸等服務業,正在經歷陣痛。
「要開放,但速度及因應之道都要想清楚。」陳博志認為政府還未做好準備。
政府決策整合能力低,結果是拖垮民間進步的速度。
「四千四百億高價捷運,只證明了政府不適合做這高難度的工作。」東瀛營造執行長高聰忠低沈地說:「推動公共工程,不能靠政府的施工隊。他們的沒效率,是加在全國的生產力表現上面。」
另一位營建業者更指陳,六萬元一坪住宅政策要成功,需各方條件配合,但是目前執行面卻讓有心配合的業者失望。他舉例,台北縣淡海新社區開發,還是分成小塊,由不同單位管理,「每坪開發成本怎麼降得下來?」這位業者質疑。
「還沒有完全從中央集權式的計畫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張宏嘉一言以蔽之。
泛政治化的惡疾,幾年來只見愈演愈烈,不見煞車。一位貿易商透露,一兩年前,他的澳門朋友還向他誇讚台灣政治民主,九四年再碰面,那位朋友卻直說「太亂了」。
「泛政治化的結果,法案無法配合經濟發展運作,企業就愈加速外移。」裕響電子董事長施毓龍氣憤地說。他以開放半成品進口為例,指出政府單位相關法令不但未配合,「還用匪貨緝私條例阻撓」。
政權爭奪使政治人物只想拉攏選票,無意顧及經濟問題。
股市受國內選舉氣氛影響,連續兩月收黑。一方面,執政的國民黨大放「若勝選,股價指數必漲」的利多消息;另一邊,為國民黨抬轎的政商人物如力霸集團的王又曾、威京證券的沈慶京,也跟著疾呼國民黨提名的省市長候選人如果落選,「工商界誰敢再投資,很多產業外移,大量資金外流、國外投資撤走、房地產和股價大跌……經濟嚴重衰退,物價高漲、新台幣大幅貶值,人民生活變為窮困……。」
「那是既得利益者的說法。」一位投資顧問公司負責人批評,執政黨應該適時
而有效提出股市、國土改革方案,而不是亂放危機論。
許多企業界人士認為,不利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制度造成,不是光說誰當選就會改善。如果透過選舉,政治人物真能改善官場文化,才能產生影響。「如果在野者嘗到權力滋味,又跟著腐化,那才真的悲哀。」許立慶更不諱言。
橫在眼前的,仍舊是政府公權力不彰、執行效率低落、公共建設跟不上時代發展、金權政治掛勾等沈重的問題,然而解泱層面的運行卻始終回歸不到基本面。「每次選舉只要說打倒特權,就會出線,公共政策的討論永遠沒有空間。」一位業者感嘆,選舉完畢,派系衝突、省籍問題如果還持續,「理想性格不高的中國人」面對不安定的和會,喪失了中間價值,對人生目的懷疑,台灣總體的核心競爭力喪失後,他相信那時支撐台灣的力量將被摧毀。
不知道未來在哪裡,「隨遇而安是認知失調下最好的藉口。」呂鴻德不禁奚落。
春天留不住?
儘管政府提出一堆方案,「面對未來改變,還只有因應方法,沒有提出一套從內在管理突破的策略。」輔大企管研究所所長吳秉恩直指問題核心。
吳秉恩指出,經濟發展、企業經營目標和社會集體價值應是一致。內在管理舉其犖犖大者;對法律、倫理責任必須同時兼顧,生活品質和自然資源調和,企業財產權、管理權、勞工權等分配間題重新定位,對勤勉本質重加思考,維持企業最適而非拘泥極大規模……。
商場上始終相信一句話:「景氣再好,也有人會倒閉。」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不解決,景氣春天終究會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