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大學學測放榜,年輕學子想好填什麼科系、學什麼專業,或將來從事什麼工作嗎?
《遠見》在2月發行《2017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除了報導18個學群的科系及學長姊,並專訪十多位大學校長,邀請他們分享自身經驗,如何把握好大學四年多元嘗試,追尋個人價值及人生目標。
彰化師範大學校長郭艶光,是名出身偏鄉的窮困學子。聯考放榜,他考上交通大學電子物理學系,父母卻為籌不出學費煩惱。靠著貸款和家教工讀,郭艶光順利從交大畢業,並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完成博士學位。
郭艶光說,交大帶給他兩個美好回憶,一是與同儕緊密的情感,二是扎實的學術訓練。他勉勵學生,大學時多結交朋友,並珍惜出國交換及參與社團的機會,為大學四年增添光彩。
以下是《遠見》專訪郭艶光校長的精彩內容: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校長自幼的成長背景、家人對您的期許?
我出身嘉義縣太保鄉瓦厝村,就讀村子裡的新埤國小瓦厝分校,自幼家境貧困,父母靠務農養活全家。
我是當年瓦厝村極少數考上大學的人。大學放榜時,瓦厝村民舞獅及敲鑼打鼓一路從廟口到我家門口來祝賀,還有鄰居以為我去讀交通大學,未來要當交通警察。
父母原本期待我協助務農,求學則是意外得到的幸運。因為困苦過,我更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也鼓勵家境困苦的學生不要放棄,要努力追求夢想。
問:大學四年的深刻回憶?
大學四年是我很珍惜的一段時光。當時我們班上讀書跟運動風氣很盛,也因為大家都住學校宿舍,感情很好,無論課業或是人際互動,都是不藏私、互相砥礪,思考如何相互幫忙及成就對方,下課時也會一起運動,比如踢足球、打排球及籃球。
因此,我一直鼓勵學生培養「利他」的胸襟跟情懷,知道現在的同學可能會是未來工作的夥伴,也可能是一生的朋友,不是競爭對象。無私地為別人付出,也會讓自己一生受用。
問:念大學時,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一堂課或老師?他們對您的影響?
印象最深刻的課,是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所開設的《量子力學》。吳大猷有幾位極為傑出的學生,包括郭義雄教授(前台灣師範大學校長)、褚德三教授、韓建珊教授等。
吳院長上課時,教室後方有時會坐一排教授,這些大學教授也一起來向大師學習,讓我印象深刻。《量子力學》是很難的一門學問,吳大猷老師不是教如何解題,而是以身作則,教導做學問的方法。
吳大猷老師常提到:學生不比他們當年用功。我剛教書時也常這樣覺得,但我現在覺得,現在的學生有他們的優勢,是老師要改變自己去適應新的教育環境。
問:什麼東西,是大學四年最應該學習的?
大一時,要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規劃自己的人生。建議用「以終為始」的觀念捫心自問:未來最想做什麼?
依此反推思考:現階段及未來需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該如何規劃安排學習計畫?據以規劃自己的職涯及人生。另外,由於網路資訊發達,我覺得大學四年最應該學的,是如何運用現代科技(包含網路、數位學習、MOOCs等)以及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在眾多的網路資訊中判斷分析資料內容,並運用綜整、邏輯推理的思維,比對、查證發現各個訊息之間的差異與不同,才能真正瞭解事實,避免讓偏見影響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進而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郭艶光
出生:1959年
現職:彰化師範大學校長
學歷: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