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學術恐龍的悲哀

金傳春
user

金傳春

1994-11-15

瀏覽數 15,350+

學術恐龍的悲哀
 

本文出自 1994 / 12月號雜誌 第102期遠見雜誌

做為職業訓練所,台大人才輩出,貢獻卓著;但在本行學術研究領域,台大的成績卻有待檢驗。尤其當新興學校極力延攬年輕師資、奮起直追之際,這所「日不落大學」正面臨創校以來最大的挑戰。

過去各項大學評鑑報告,台大幾乎樣樣領先;但今年教育部公布十二所國立大學的評鑑結果,台大各項排名大約在第六名,遠遜清大、交大、中正等大學。

或許正如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委員謝長廷剖析,任何組織龐大,不免會老化。過去幾年,台大增設系所、擴大招生,從六個學院,跳增為八個學院,七十多系所,學生人數達兩萬多人,比十年前多了一倍。

「台大像個大雜院。」物理系教授張國龍指出,因為發展過快,資源、規畫根本趕不上校務膨脹的速度。

光是開個校務會議,就有兩百多個人參加,比立法委員總數還多。公衛所副教授陳為堅生動地比方,台大就好像是恐龍,身軀過於龐大,發生問題要很久才會傳達到中樞神經,應變能力明顯遲緩,「再不進步,以後恐怕會滅種。」他開玩笑地說。

台大罹患的疑難雜症,也不只是組織擴張的肥胖症而已。社會多元化後,最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台大,也率先反射出現今校園普遍存在的困境。

「台大最大的危機是世俗化。」病理科教授蘇益仁一句話點出台大的基本問題。

「學界現形記」

大環境學術研究風氣低落,一向標榜理想色彩的台大,也不能倖免於和社會利益妥協的趨勢,前瞻開創的研究乏人問津。一位在台大兼課的中研院研究員不諱言,為了爭取研究經費、打開知名度,教授多挑選熱門的題目做研究,還發生不少抄襲、重複的風波。

從著作數量衡量,台大教師發表的論文、著作或許仍是各校之冠,但台大出品,不一定就是品質保證。國科會傑出論文獎,台大獲獎人數並不是最高,被引述的次數也非最多。

被嘉許為研究最認真的化學系,去年在科學論文引證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上收錄的論文,就占台大各系總和的近五分之一,其他科系的表現不言可喻。連自詡吸引全國最優秀人才的台大醫學院,論文發表的質量有時也落在陽明醫學院、長庚醫學院之後。

一位工學院教授說,不提無心做學問的老師,即使在研究,挑選的內容題材,也淨撿簡單易做、「容易騙錢的題目」。教授上課不是教自已研究心得,而是轉述國外的研究成果。

校園社會化,是學術風氣不能提振的主因。一些教授在外兼差、兼課、包學術工程,將研究教學放一邊。校園內還流傳一則笑話,要找一個老師只有在上課時候才找得到,其他時間,幾乎不見人影。

「台大學風的敗落,不過是台灣「學界現形記」的縮影。」眼看同僚兼差的兼差、作秀的作秀,一位醫學院教授不禁搖頭嘆息。

由於名聲響亮,再加上設處都會區,台大教授的外務也比其他學校老師多。法學院有的老師在上課時間,到黨部開會、參加座談。全國各大學教授借調行政單位,以台大人數最多。台大教師投入選舉,亦所在多有。

「官大學問大,教授搶著做官去。」參與各項社會連動的法律系教授賀德芬,右手支著額頭不以為然地說。

學生也深刻感受到台大「一流學生、二流老師、三流設備」諺語的來由。不少人失望,第一名校不過是空中樓閣,學問未必真的那麼傑出。

在校內電腦網路,學生點名諷刺哲學系一位教授理則學的老師,拿書交錢就可以有八十分;一位謝姓語文老師,因為上課輕鬆,學期分數總給九十九分,而有「謝九九」的稱呼。有些原本非台大不念的學生,滿懷希望上了第一堂課後,卻抱憾而歸,從此蹺課自已讀書去。

雖然這些老師在校內「聲名遠播」,校方卻拿不出任何方法約束他們。今年爆發商學研究所考題六0%和考古題雷同的風波,校方未能做適當處理,也顯示學校體制的缺陷。

數學系學生曾經試著要對老師做評鑑,結果被趕出教室。研究蛇毒享譽國際的中研院院士李鎮源,在醫學院院長任內,打算解聘一位收紅包的教授,最後被校方駁回,只能不了了之。

屏棄最好的人才

規畫全校通識課程的數學系教授黃武雄點破,台大之所以出現學術危機,是長久以來聘審制度的缺憾鑄成。老師一聘任幾乎就是終身職,並沒有一套像美國大學評估教授研究教學的辦法。

「在台大的日子實在太好混了。」細菌科教授陳振揚痛心地說,缺乏評鑑制度,不適任的老師還是可以繼續留在校園,不必恐懼丟掉飯碗。

更有老師打趣,在哲學系事件後,台大就沒有解聘過教師,淘汰率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近親繁殖」也是台大學術發展的一大隱憂。台大一向強調「純種」,人員晉用多選擇「made in Taida」(台大製),各系教師幾乎都是母系的畢業生。近親繁殖的結果,致使研究領域較難出現多樣發展。以醫學院為例,代代師徒相傳,倫理觀念強,五、六十歲的教授,還被稱為「少年仔」,系主任頭上往往還有老師在,幾代同堂,難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台大追種保護自己人的心態,其他校園也漸次出現。各校人事幾乎滴水不漏,優先任用系上畢業生。國外大學廣納不同學校出來的研究人員,以維持學術多元的風氣,還未吹到台灣。

近親繁殖一方面杜絕了非台大系統的菁英,校內派系、學閥的鬥爭,往往使得最好的人才被屏棄在外。一位醫學院教授感慨,在延攬新老師時,經常發生最好的候選人遭淘汰的情況。醫學院某系評鑑第一名的副教授人選,就因不同派系杯葛,被拒絕進台大校門。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台大不可能變成一流大學。」黃武雄開門見山地說,派系操縱的聘審制是台大的包袱,年輕優秀的人才進不了台大大門。而過於注重專科的訓練,忽略通識教育,更缺乏一流大學豁達的胸襟。

此外,統獨、省籍不同的政治立場,也捲進校園。法學院一位副教授抱怨,在系上升等審查他排名第一,卻不能通過院內審查,只因為他是非主流派。他透露,有很多教師要等到升等後,才敢公開表示政治立場,以免節外生枝。而一些獨派學生,甚至要同學不要修統派老師的課。

缺乏自省意識

舊威權系統崩解後,校園突起的新學術權威,也難免有過去的一元思想、不容異己挑戰。一位年輕的政治系教授用「綠色權威」形容台大校園「捨我其誰」的學霸現象。

理念和新黨接近的哲學系主任林火旺對此感受深刻,他觀察校內已出現新的白色恐怖,部分自由派學者自以為是真理代言人,開會時就是少數人操控意見,其他教授雖然反感,卻不敢攖其鋒,「否則就會被戴上保守派的大帽子。」林火旺激昂地駁斥。

政治、派系對立之外,台大的根本危機在於沒有長程規畫的架構,資源無法整合。校園規畫雜亂,「台大現在很像一所中學。」三十七年就進台大的農化系教授張則周說,過去台大校園開闊,現在則如同雜草叢生。

資源分配不均的老問題也依舊在,有的系花一千萬買儀器,卻棄置不用;有的系五個教授擠在五坪大的研究室,甚至有位老師因過熱,在研究室中暑。

而從前台大引以為傲是科系齊全的全科大學,但在他校各具特色的重點發展下,台大全方位的大,就變成無方向的短處。

一些教授承認,台大不過沾了了聯考的光,成為教育制度最大受益者,聯招確保了台大領先的地位。因此,台大始終放不下身段,去不掉老大的心態,陶醉在既有地位,缺乏自省意識,「就跟國民黨的.心態一模一樣。」一位法學院教授比喻。

同在清大、台大兼課的一位歷史教授指出,台大學術地位是在低落,卻姿態甚高不肯改變。對學術也不夠尊重,研究做得好,不一定被重視,台大要沒落是意料中事。

誠如四一0教改會發起人黃武雄預測,台灣還可以發展出幾所幾年內就可超過台大的大學。某些有心改革的台大教授,已草擬出長程規畫白皮書,各學院也正研究教學評估制度,試圖為這隻學術恐龍找出一條適者生存的法則。

歷史證明,沒有永遠的日不落帝國。與其靠過去光榮,不如靠真本事。台大的困境,正預示台灣校園學術研究潛在的危機。

康有德:缺的是向上的心

我往台大已經有四十五年了,那時(民國三十七年)台大只有五百個人左右,門口公車只有一路,從公館開到台北橋,最晚一班車是晚上六點半。當時校園裡面沒有柏油路,有腳踏車就好像有賓士轎車一樣。學生一般都很窮,還穿木屐來上課,台大很荒涼,晚上走路還會踩到烏龜。校園裡有稻田有湖,還有大彈坑,玻璃沒有一塊完整的,晚上燈也不亮。

那時本省外省同學各一半,都靠公費,七塊錢一個月。大家自已辦伙食,坐第一班小火車到萬華買牛筋、豆腐、空心菜,然後到公館排隊領米。

那時學生和現在學生態度不一樣,大家都想讀書,沒什麼娛樂。我們幾個同學就在園藝系成立耕耘社,我做社長,種了大白菜、番茄。那時候時局很亂,學校也很不安定,有一兩個同學被抓起來,甚至被槍斃,大家不知道哪天會輪到自己。

傅斯年是台大光復後第四任校長,他來了,大力改革,開除不適任的教授、行政人員。他胖胖的,山東鄉音很重,學生聽他說話都覺得很好笑。唯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把他骨灰葬在傅園,那時那裡是植物園,有很多標本因此被砍掉,一些植物系教授一氣之下就離開台大了。

我想今天台大的問題不是在資源不夠、設備不足,缺的是向上的心。台大畢業生從小到大都是勝利者,都不服人、不合群,都想站在最高點,一些台大學生因為受不了挫折而自殺。大家應該看清楚,台大人應在世界上扮演什麼角色,不能太近視。

(蕭富元採訪整理)

李鎮源:少的是有理想的人

台大醫學部是一九三六年設立的,那時是請東京大學退休的三田定則教授來台灣籌備,他那時的理想是要把台大變成日本第一的醫學院,請了很多日本一流的老師來,替台大奠定很好的基礎。

我一九三六年進台大,那時醫科只有四十個人,台灣人才幾個,師生關係很密切,大家一起打棒球、踢足球。那時台大教授是用講座制度,教授、助理教授都是官職,要穿官服,地位很高。一個講座教授薪水有一萬元,相當現在幾百萬。校長很有地位,總督下來就是台大校長。以前是教育部長下來才能做台大校長,現在不一樣了,校長做一做,就要去做部長。

以前教授很有尊嚴,總督府大官請他們去看診,他們不顧意,要大官親自到醫院來。現在不是這樣,大官要看病,教授就立刻跑到他們家裡去看病。台大教授現在名也要利也要,升教授以後研究就不做了,醫學院很多教授也要開業賺錢,外科拿紅包。在我們那個時代,日本教授不會拿紅包的。

我在台大六十年了,對台大的熱愛不會輸給任何人,我們研究蛇毒有國際地位,也很關懷社會,現在有這種理念的人比較少了。

台大在領導台灣學術水準提升有很大的貢獻,現在台大應該要保持這種地位。別人都在往上,台大以後要培養競爭力,台大現在不是在各方面都領先,過去都是第一。台大人不能認輸,要有自由、理想和創造力,來提升台大的國際地位。

(蕭富元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