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省籍淡出,階級卡位?

劉國基
user

劉國基

1994-09-15

瀏覽數 12,300+

省籍淡出,階級卡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4 / 10月號雜誌 新台灣人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玉山高聳入雲顛;

鳥語花香,人傑地靈,民主自由共和天。

悲情命運終結,幸福生機綿延。

族群平等、團結奮鬥,

獨立、自主、綠色、和平、新台灣。」

這首吳中耕所作的歌詞是由一台一中行動聯盟與台灣人民制憲會議選出,於今年六月下旬,在台大校園舉行新憲草發表晚會時,所正式公布的「台灣新國歌」。

四、五千名群眾,手中揮舞著墨綠板條鑲邊、中間橘紅色八瓣花朵的國旗,口中大聲喊叫著台灣共和國萬歲。他們在自備的旗台上升起「咱台灣人的國旗」,個個熱淚盈眶。

場外數百輛計程車把台大校園周圍的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堵死,喇叭亂鳴,車窗上與收音機無線電天線上掛上嶄新的國旗。

人民制憲出頭天?

新國旗與新國歌發表晚會的主持者,現任台灣筆會會長李敏勇,同時是「四七社」的社長。這個社團會員都是一九四七年出生,他們自詡是二二八冤魂轉世。

那一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流血的省籍衝突過程中,犧牲許多本省人與外省人。

前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會長廖中山帶領一群認同台灣獨立的「老芋仔」也趕來參加。三十年前他娶了一位台南長老教會的姑娘為妻,岳父是二二八冤死者,他因為加入二二八和平日活動,與民進黨人士相熟而認同台獨,廖中山海軍官校的同學不再與他來往,但本省籍的教會與台獨朋友反而多了。

數百輛計程車則由全民電台與台灣之聲等地下電台動員而來,台灣社會中下階層出身的「運匠」們把生活的壓力、對現實的不滿與體制的反抗,透過地下台的call-in節目發抒出去,他們認同主持人的號召,期待「台灣人民大翻身」。

「新憲法」內特別強調族群平等與和諧,依原住民、客家、福佬與新住民四大族群,構成四個向心的心形,同心共創一個新國家。新憲法把外省人稱為新住民,與原住民相對的少數族群。漢字的憲法中出現拉丁拼音Holo,因為誰也搞不清楚一般自稱為「台灣人」的福佬人、河洛人或鶴佬人的漢字怎麼寫。

有人擔心台灣人口中大多數的福佬人有沙文主義傾向,如同民進黨中別的族群容易察覺到的,這部新憲法在精神上特別避免。

四大族群形成台灣生命共同體,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東方瑞士國台灣。

多美好的台灣夢!

堅持「台灣本位、台灣優先、台灣第一」的「台灣生命共同體」,究竟是一個新編的政治神話,抑或是一個既存的社會現實?

有人說台灣沒有「統獨爭議」,只有「多獨爭議」--對於獨立的程度與包裝方法容有歧見,但對於獨立的事實則沒有異議。

也有人說,台灣沒有省籍矛盾,現在只有國籍矛盾究竟是「中華民國」、「台灣共和國」或「中華民國在台灣」?

台灣政治進一步本土化與民主化,是否把李登輝總統口中的「外來政權」國民黨政府,轉化為具備草根合法性與正當性的政權,尤其在大規模的省市長民選與總統直接民選之後?

從當年蔣經國提拔「吹台青」(會吹牛的台籍青年才俊)到今天李登輝收編外省第二代政治精英,台灣社會的省籍矛盾是否真的已經泯除呢?

「台灣人必出的麻疹」

本次省長選舉的「宋楚瑜現象」造成省籍混亂的世紀末效果,國民黨非主流派大老發言反對提名宋楚瑜參選,理由是「怕引起省籍矛盾」!

美麗島事件的受難人張俊宏有句名言:「台獨是台灣人必須出一次的麻疹。」

這個「麻疹」的根源,便是積壓在台胞內心的怨恨。「台灣人出頭天」的意識與國民政府橫的移植到台灣,外省人壟斷台灣早期政治資源,台灣人延續日據時期「二等國民」待遇有關。

最近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在視察南部某報時說,國民黨主席是台灣人、秘書長是台灣人、組工會主任也是台灣人,早就台灣化了,他說「應該叫台灣國民黨才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蕭新煌指出,台灣的社會在省籍區分上漸不明顯,經過近半世紀的交友、通婚、教育與就業等往來,省籍傷痕已漸癒合。他承認政治上仍有省籍情結,「那是為了權力鬥爭。」他說。

權力鬥爭可以有很多藉口,在區隔對手身分時,省籍是個有效識別。

古今中外都屢用不爽的招式就是區隔對手,蕭新煌說:「以前因為是台灣人不可以,現在,因為你是外省人。」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輔大歷史系教授尹章義指出,台灣漢族人口占九八.一二%,這比例比中國大陸的九三.三%還大。

同是漢族同胞,同是在移民社會,仍要區隔先來後到,那當然是爭奪生存空間或政治資源。

長期觀察台灣族群問題的張茂桂教授認為,朝野兩黨競爭,對國家認同問題選擇認同台灣本上,往後大概不會有差異。但在競選過程中仍有人會算老帳,仍有人會提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仍有人會提族群問題。

「外省及客家族群的失落感其實滿接近的。」張茂桂舉出吳伯雄退選效應說明,朝野兩黨內部決策愈民主、愈透明,才能消除弱勢族群參與者的疑慮。

他指出,台灣許多社會問題可以從族群觀點來看,也可以從階級觀點分析。譬如外省既得利益階層擔心社會向下流動,原先擁有政治資源可以交換經濟資源,往後卻有些困難。這是很自然的失權現象,但在台灣就會被解釋為族群問題。

張茂桂以宋楚瑜的選舉為例,他在淡化外省人色彩,主動與外省人保持距離,與本省財團或派系進一步掛勾,因為外省人核心分子不認同,他很孤立。

「其實也有外省人第二代對宋有期待,如果宋楚瑜成功了,表示外省人在台灣可以生存,可以被本省人接受。」張茂桂說。

蕭新煌指出省籍問題從前比較單純,就是國民黨與本省人的區隔,但在八0年代大陸因素加入,今天的省籍問題已演變為「在大陸的外省人vs.在台灣的本省人」的區隔。

在此意義下,中共統戰進一步把台灣居民分化為認同中國的統派與認同台灣的獨派,蕭新煌說:「省籍問題已經是國家認同問題……,是國籍問題。」

不過他也指出,現階段統獨爭議也是包裝權力鬥爭的標籤,這一點與省籍衝突解讀方式並無不同。

議題中產階級化

今天台灣的統獨問題已經超越省籍界限,而階級問題則原本與省籍或國籍無關。

中央研究院的林忠正教授說明,政治力量是台灣經濟體系的終結者,國民黨支配了台灣的政治,也就支配了台灣的經濟。

因此,本省財團與地方派系總動員為宋楚瑜保駕護航,顯然並非單純因為愛聽宋楚瑜的「台語脫口秀」。

經濟上利己主義的動機已經跨越省籍鴻溝,使得國家機器支配權的競賽突出階級分化。

「總言之,省籍意識在政治鬥爭場合有效時,仍會被提起,但是,通常忌諱被提的則是逐漸萌芽的階級意識。」勞動倫理基金會主席張曉春無奈地指出。

「大家只看到國民黨的外來性,但忘記他的階級性。」勞動黨副主席林書揚指出國民黨「代表中國封建的買辦資產階級利益,不可能為台灣人口中大多數的勞動階級服務」。林書揚曾為少年時代的馬克斯主義信仰坐牢三十四年又七個月,勞動黨則為台灣目前合法的階級政黨。

但是台灣勞動階級一直缺乏階級意識,而黑手工人在台灣還充斥著白手成家夢。台灣工運圈內的階級對立遠沒有統獨對立實在。

解嚴後,台灣的社會運動更無可免地被統獨爭議籠罩。出身民進黨新潮流系的簡錫鍇,現為獨派台灣勞工陣線的總幹事,就堅定地指出統獨問題的至高性與絕對性:「有關公共政策的辯論,一定涉及統獨,無法避免。」

八0年代起,台灣從文化、文學運動、環保、婦女運動到農民、勞工運動,都有內部組織與路線的統獨之爭。

簡錫鍇說,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外交、國防、內政、教育、交通、經濟等政策,自然與主張統一的是兩回事,甚至僑務政策都會不同。

社民黨主席朱高正卻諷刺地回應:「難道台灣共和國的國旗升起來了,台北市的交通就會變好嗎?」

朱高正反對什麼問題都無限上綱上限的提法,他認為許多社會問題可以先行解決,與統獨毫不相干。

許多社會運動曇花一現般地消失了,像無殼蝸牛運動,上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現在煙消霧散。但環境保護運動、婦女運動與消費者保護運動等中產階級能夠接受的運動卻能存活下來,展現更新的生命力。

「即使勞工運動也要議題社會化,爭取更多群眾支持。」簡錫鍇的勞工陣線現正在展開低學費政策的議題鬥爭。

統派的勞動人權協會與勞動黨同意,統獨爭議在台灣公共政策上是有籠罩性,因此他們提出「尋求民族與階級的雙重解放」的訴求。他們認為依附美日資本主義與新殖民主義的台獨運動,不可能給台灣勞動階級帶來真正辛福。

社會新思維

不過,統派在台灣工運前線發展並不順利。

「台資出走問題與大陸勞工來台壓縮台灣勞工待遇,將使台灣勞工運動與中國統一運動愈走愈遠!」女工團結生產線幹事陳素香指出台灣統派在工運前線的無可奈何。她在勞工教育方面工作很久,一向主張「階級意識」比「統獨爭議」更有價值,而且階級立場才是衡量一切勞工運動的準則。

經常介入各種社運的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指出,台灣勞工的階級意識尚未覺醒,一般停留在經濟利益抗爭的層次。未來工運如何往下走,主要得看工運幹部如何領導。他倒比較看好大陸上受過革命思想灌輸的勞工群眾,「大陸工運前景比台灣樂觀!」他說。

無論如何,台灣的資本主義還要進一步發展下去,如果按照俄國大革命導師列寧的經典說法「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達的最高階段」,那麼台灣資本主義向外侵略的出口必然在中國大陸。民進黨美麗島系軍師張俊宏就提倡瞄準大陸市場與資源的「台式帝國主義」。屆時「大中華共榮圈」與目前當局推動的亞太營運中心必可重疊。

資本與勞動在海峽兩岸三地相互流通之後,當前台灣社會流行的省籍、國籍與階級矛盾,都要進入一個新思維階段。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