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在國家音樂廳的後台,密密麻麻一群人,有背書包的學生,也有穿著套裝的上班族,大家正翹首等待,許多人手裡拿著簽名冊或CD,目前念大學二年級的鄭利也在當中。
這是哪位巨星的演唱會嗎?答案是「是」,也是「否」。裡頭不是郭富城,也不是張學友,只是來自英國的六人合唱團「國王歌手」。鄭利從報上讀到他們紅週全球的故事,便「決定」當他們的歌迷,買了五張CD,又買了票來聽演唱會。
這樣的故事聽起來有點熟悉,只是它發生在台灣的古典音樂市場上。
欣賞外貌超過音樂的內涵、重視排名、追星現象……,這些原本屬於流行音樂的現象,現在也成為古典音樂市場的新氣質。
最明顯可見的,就是在報紙等媒體上製造話題或故事,成為促銷古典唱片的必要法門。
好看好聽才賣
「在台灣,賣古典唱片跟通俗音樂一樣,也要「打歌」。」博德曼公司(BMG)古典部經理黃莉翔指出,在本地市場每推出一張唱片時,要不斷增加媒體曝光的機會,「因為本地消費者非常依賴媒體的介紹」。
女大提琴家歐芙娜哈諾伊來台演奏時,參觀故宮中暑、律師男友作陪等事情,全成了新聞的題材。
更重要的是,音樂家本身愈「上相」,愈容易得到媒體的青睞,也愈快受到市場的喜愛。去年來台的小提琴手約書亞貝爾,因為一張俊俏的娃娃臉,很快就在市場上竄起。幾位古典唱片界的行銷人員都表示:「現在長相太「困難」的音樂家,常常上不了報紙版面。」
科藝百代企宣部宣傳陸之西表示,「好聽才賣」、「好看才賣」的道理,目前在通俗流行唱片市場與古典市場上同樣存在。
國家音樂廳企畫組音樂科科長邱暖則對古典音樂聽眾的追星現象印象深刻。
「愈來愈多樂迷喜歡捧著熱騰騰剛出片的CD,苦苦守候在後台等簽名,而那些願意簽名的樂者,通常追隨的樂迷也愈多。」她說。今年甚至有樂迷向她表示希望成立類似歌友會的組織。
古典變成流行,可能是因為它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
前音響論壇總編輯楊忠衡指出,自從三年前,古典唱片開始被包裝成一種「必須爭取的東西」,而台灣有能力購買好音響的人愈來愈多,古典音樂的樂迷生態就改變了。
「唱片聖經」、「唱片評鑑」、「九百張三十年必須購買的古典經典」、「本月緊急蒐尋CD」……,類似的音樂書籍和購買指引出現在市場上,讓原本不聽古典音樂的消費者,也找到購買的好理由。家中有了一套數萬元的音響,也讓許多不懂古典音樂的人,只為了測試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中的砲聲效果,或諸如此類的理由,也購買古典音樂唱片。
「過去聽古典音樂的只是金字塔頂端的一小群,現在則是從工人到牙醫,不同族群都統一了。」楊忠衡形容。
一九九三年,台灣捲進全球廉價古典CD的價格大戰,更捲進了許多新的消費者。
一張定價一九九元、一六八元或一四九元的OD,隨著一套套帶著中文解說的「古典音樂百科全書」、「不朽名盤系列」、「古典大帝國」等系列進場熱賣。
今年剛要進大學的何采妮正是這兩年內加入欣賞古典音樂的消費者。促使她開始購買古典CD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滿便宜的,與錄音帶差不多」。
古典通俗化
而從廉價CD風暴捲進台灣開始,類似通俗流行歌曲以密集資金促銷的方式,也出現在古典市場上。
寶麗金唱片古典音樂組經理刁瑜文指出,由於幾家大公司都投入了低價市場,演變成一場宣傳戰,有的要花上百萬的宣傳經費。
事實上,跨國公司正是台灣古典音樂市場大眾化且流行化的帶動者。
刁渝文表示,跨國公司有足夠的資金,也有高價位的產品,可以相對地支撐低價市場,同時,也可從母公司獲得豐富的新聞資料、邀請音樂家來台表演,製造話題也幫助銷售。
基於市場的考量,古典音樂產品的規畫,也愈來愈通俗導向。「下午茶系列」、「法蘭西柔情」、「俄羅斯風情」等包裝,早就出現在市場上。甚至連國家音樂廳在規畫節目時,都受到了這股流行風的影響。
今年十月,在國外評價相當高的指揮大衛辛曼(D. Zinman)將率巴爾的摩交響樂團來台。但是在國家音樂廳的節目簡介中,只與辛曼合作兩首曲目的安梅耶(Anne Akiko),卻因為是頗受本地樂迷喜愛的美女牌,便成了宣傳文案的主角。
「大眾市場喜歡問:「為什麼要聽?給我一個理由。」價格低、旋律美、人好看、專家說這是張好CD、最近人人在談這個樂團,都是理由,只要不太艱澀就可以。」台灣BMG國外部總監鄒龍文認為,古典音樂要擴大欣賞的階層,流行現象是必然的結果。
雖然仍有不少人批評目前台灣古典音樂市場是「入門的樂迷永遠只在入門」,但謬思之神從高聳的殿堂走到普羅人間,也絕非一夕可達。放下身段的古典音樂未嘗不是件好事。
今年維也納愛樂來台演奏,中正紀念堂的戶外轉播廣場上,密密麻麻席地坐了六萬人。這當中或許有不少人只是因媒體大幅報導才慕名而來,但無論如何,群眾的力量讓世界級的指揮小澤征爾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