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石化樹,葉落根猶在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4-08-15

瀏覽數 14,550+

石化樹,葉落根猶在
 

本文出自 1994 / 9月號雜誌 第099期遠見雜誌

台灣做塑膠這一行業的人,多有一種幾乎內化了的固執;「吃塑膠飯比較不會餓。」

回顧石化業發展,從民國三十七年進口第一批PE及電木粉,開始有了塑膠加工業,進而引進技術生產中間原料、興建輕油裂解工廠,完成下、中、上游逆向整合,台灣的石化工業養活了數十萬人,也在全球競爭環境中,以上、中游供應下游原料,下游加工成產品而外銷,建立起「石化王國」及各項世界第一的美名,為台灣小島揚眉吐氣。

只不過幾年的時間,成衣、鞋子、玩具,已經八成移植大陸。「該走的,都已經走了。」號角聲聲催,留給台灣一連串的問題:如果石化三次加工業在大陸落地生根,台灣一向引為競爭優勢的上中下游完整產業體系,是否就此分道揚鑣?上游業者是否會因缺乏下游支持而潰不成軍?

驚疑之中,台灣石化業歷史,真正走到了大轉折。二次加工業在大陸舞台,已然登場。

一天開辦兩企業

江蘇省崑山市玉山鎮。行道樹來不及隨著工業城市開發長高,整個城鎮顯得暑氣逼人。明亮而乾淨的廠房內,一個值班工人正熟練地記錄生產進度。三年前,屏東人蔡一明偕同一個台灣同業,和玉山填鎮政府合資建了這家塑膠布廠,產品賣給下游鞋、皮包加工業。

談起在此地的發展,蔡一明臉上緊繃的線條因為笑容而柔和許多。隨著塑膠布廠之後,合成皮、基布、可塑劑等廠,垂直整合、次第發展開來。「我們有一天同時開辦兩個企業的紀錄。」到今年,四家廠除了一家剛開工,其餘三家都賺了錢。

「今年再拚一下,把表面處理劑、安定劑廠(合成皮衛星工廠)補起來,等穩定下來,以後就要呈級數增加了。」黜黑結實的蔡一明數著。在台灣走了二十年的合成皮及其賴以致勝的周邊產業,他想在數年之內,於崑山一舉完成。

不只他對大陸興趣盎然,不少人正準備後來居上。「現在至少有二十條壓延線,是配備台灣背景進來。」蔡一明預估,下半年江蘇一帶合成皮業,將有新局。

談話間,蔡一明手中的話機響起,預定七月在寧波開工生產塑膠皮布、薄膜的厚生橡膠,正打電話來確定原料事宜。由台灣塑膠業第一代前輩趙廷箴以個人名義投資的華美膠布機廠,在距崑山四十分鐘車程的太倉落腳。

福州近郊幅員一二0畝的空地上,台灣第二大合成皮廠尚鋒興業轉投資的閩鋒化工,正預備架建起和台灣廠一般規模的廠房。完工後,台灣廠一五0元以下的合成皮就要移來此地生產。

七月褥暑,與崑山相隔兩個小時飛機航程的廣東省境內,正浸在颱風前夕的悶熱與潮濕裡。幾年來,這裡已匯聚成為鞋子、皮包、雨衣的台商大本營,二次加工業的領導廠商南亞、華夏、大洋衝著他們,不約而同集結此地,投資生產膠布皮的行動,跟天氣一樣悶燒著,眼看就要點燃火焰。

以四五%世界占有率,排名世界第一的台灣合成皮業,鎖不住留台腳步,戰線終於燒到大陸。

微妙關係解組

石化二次加工業另一主支--塑膠皮布,也即將在大陸開戰。

不像三次加工業耗費眾多勞力成本,生產成本中原料占七0%以上、人工成本只占少數的二次加工業,「在大陸做成本並不會降低。」台塑副總經理李志村就分析。

是中、下游關係起了微妙解組,使中游興起圖存念頭。

三次加工業外移大陸後,原本因為與台灣二次加工業交易習慣、原料品質、價格等因素,仍舊回頭向台灣採購原料。「一雙鞋的材料要找十家大陸廠才找得齊。」上海近郊奉賢縣的光偉鞋業,是來自台灣永恩公司轄下的第五家鞋廠。「在台灣,一通電話貨就送來。」幹練的經理曾春美曾經有一次從台灣帶來四十六件貨品的紀錄。

台灣的合成皮、紡織品、塑膠皮布、ABS樹脂等,這幾年的確都拜大陸台商之賜,出口持續成長。

然而正當台灣業者慶幸下游業的「忠貞」之時,情況卻又有變。散居廣東、福建、江蘇的塑膠三次加工業,為了縮減運費成本、打入內銷等考量,已經開始嘗試向當地採購原料。

三年前在江蘇省角直縣設廠、做化妝品塑膠盒射出成形的興中塑膠,起初原料百分之百向台灣採購,現在甘願忍受貨源不穩、價格不統一等問題,向大陸當地廠商找原料,只為了尋求「獨立」,不再受制於台灣。

跟著電腦業來到廣東東莞的育昌電線電纜,將工廠的一半分作原料調製現場,每個月加工一百噸塑膠粒自用。為了減少資金積壓,所用的一部分PVC粉是向和日本技術合作的山東國營廠採購。

位於深圳附近寶安縣龍華鎮的台商自行車聚落裡,做車胎的建泰橡膠,從去年開始,更有五0%以上材料是向當地採購。

「廠商目前平均已有四0%的原材料是就地取材,」剛剛尋訪完大陸台資石化業的台灣經濟研究院四所組長郎鳳珠估計:「這是無法阻擋的趨勢。」

「不能再光依賴台商下游了。」一位石化中游業者說出同業的心情。

長江流域是全大陸最大塑料製品集散地,上海更估計每年有八%的消費成長率,使台商紅了眼。

略帶霸氣的業者蔡一明更清楚點出:「這才是決戰關鍵。」他坦承一開廠就是為了等內銷:「不直接進來設廠刺激市場,只靠進口是不行的。」以人造皮革為例,台灣島內殺價競爭的結果,業者獲利能在一0%已經相當不錯,而在大陸生產利潤卻可以衝到二0%以上。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一人可管一個廠

為了刺激內銷市場,台商帶進國外產業資訊,轉換大陸國營廠的頭腦。

做包裝製品的上海聯盛公司台商林木德,常從國外帶回樣品給國營廠看,慢慢培養成自己的衛星工廠。在福州建廠兩年,生產PU合成皮的閩鋒化工,透過展覽會,硬是把大陸鞋廠以塑膠鞋為主的生產方式,扭轉到接受PU合成皮。「改變他們的品味,市場才能打開。」一面巡視被颱風吹倒的新廠圍牆,閩鋒化工協理許彰德指陳。

新一代石化業者的氣勢大大不同,吃市場的野心大過逃命的心情。他們有意利用目前台灣產業優勢,拓展更大經營空間。

人才配備,台灣仍居主導地位。每走訪五個台商塑膠廠,就可碰到兩、三個在南亞出來的人。一位崑山的業者分析,從南亞退休的技術人員,目前至少有上百人,遍布大陸各地,還有一些「老戰友」曾遠從武漢到上海買原料。一位也是南亞老輩分員工說:「這些人一人可以管一個工廠。」而這些人連成綿密的產銷網路,變成台商有利的資產。

然而刀的另一面是,二次加工產品、技術人才、資訊匯集大陸,勢必面臨帶動大陸廠的技術升級,回頭與台商下游同業產生競爭的問題。一些台商指出,美、日等貿易商已經漸漸開始接受大陸廠的產品,甚至要求一定要用大陸工廠原材料。

依照政府政策規畫,石化業要赴大陸投資,必須符合幾個條件:國內產量五年內都過剩之產品;赴大陸投資有助於掌握自用原料或拓展產品市場,並已在國內進行相關投資者;產品在台灣仍有發展空間者,應先在台進行相對金額或產量的投資,方准赴大陸投資。

事實上,在合法與非法的臨界點上,業者早有符合實際利益的精細盤算。幾年來在紡織業不景氣的情況下,仍然維持獲利,被視為紡織業升級指標之一的聚酯長纖布業,已有上市公司醞釀到大陸設廠。

王永慶來不來?

世界第一大ABS樹脂廠奇美,宣布在台灣投資的同時,計畫到廣東惠州一帶,興建一個占地二四0甲的石化專業區,以攻占內銷市場。自下游外移到大陸,奇美賣到大陸的ABS樹脂便供不應求。

在大陸,至今仍不斷有人猜測:「王永慶到底會不會來?」儘管六輕已經駐足麥寮,台塑卻從未聲言放棄大陸,「只是什麼時候去的問題。」台塑副總李志村表白。

這在決策者看來,恰恰碰著最敏感地帶。石化中上游投資動輒數億元以上,牽涉兩岸命脈產業勢力消長。經濟部工業局第三組科長王推各就承認,目前政策上對石化業赴大陸投資採取專案審查,「主要是資金問題,不是技術流失問題。」王雅各不諱言。

以台灣石化業的技術多是外購的現實情況,如果中、上游都登陸,台灣石化工業還剩什麼?

多數業者毋寧視登陸為台灣石化業力量的擴大。

據估計,大陸泛用塑膠年產能和需求量的差距,目前相差一四四萬公噸。而台灣到大陸沿海五省任何一點都比其內陸運輸快、便宜,從產業角度,如果開放石化產品直銷,有相當競爭力。

兩岸石化台商新發展,硬生生走到資金爭奪戰的情況下,為了澆熄大廠登「陸」的勢頭,最新一波的政策動向是,以開放貨物定點直航留住石化中上游的腳步。最近即將完成工業局委託專案研究的台經院,就做此建議。

「這樣就算政府全面開放,業者也沒有必要去投資。」台經院副研究員郎鳳珠樂觀地認為,如此應不會有產業空洞化的影響。

從政治面講卻複雜許多。經濟部和陸委會決策者至今腳步不一,在業者眼裡,定點直航時機可能就快要錯過。

而石化業在台灣發展的優勢正在衰退當中。上游原料供應不足導致外貨傾銷,下游又逐漸脫隊,要再繼續投資,「土地、環保,都是問題。」一位業者坦承。六輕能在台灣動工,被他們認為是石化業擺脫原料受制於人的一劑強心針。更重要的問題是,曾經是台灣經濟命脈的石化業,未來產業結構怎麼變?

認清事實最有利

許多業者認為,政府政策傾向從化纖業一刀切將化纖以上留在台灣的方法,不見得對台灣有利。天然資源、土地、公共設施都欠缺的台灣,有什麼條件留住化纖以上的石化業?

一位業者急切地說:「認清事實,最最有利。」必須用另一種角度審視台灣石化業的生存空間。

兩岸石化業互相需要。一位業者觀察,大陸也在發展自已的石化工業,「他們重工業基礎穩固,老神在在,輕工業只有要和不要的問題而已。」它的劣勢是,極度缺乏發展資金,重點發展的十二個計畫,完成不到一半。

尚鋒總經理游文雄分析,最好的方式是兩岸共同開發天然資源。問題是大陸不可能倚賴台灣,它也會向其他國家取得技術。「還不如一開始就投入競爭,掌握同是中國人的優勢,搶得機先。」

反身照看台灣石化業前景,「台灣要做的,是適合於台灣的加工、資本密集的、開發中國家不能競爭的。」台塑李志村說。

在垂直分工或者水平分工的爭議聲中,業者認為上、中、下游都可以做兩岸產業分工,重點是台灣有沒有持續創新改善?

「產業升級如果上不去,即使統統留在台灣也是死翹翹。」工研院化工所副所長許友耕說得坦白。

所幸幾年來三次加工離家出走,卻有新興的塑膠製品來填補下游空虛。最近幾年國內主要塑膠製品業產值明顯變化,電子資訊零件等新興塑製品業,比重占到一半以上。

「升級不是等到要死了才做,」尚鋒的游文雄憂慮地作結:「不要等到上了餐廳才發現沒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